失去比擁有還深刻 — 淺談失落與調適

撰文/鄭宇喬

失落常無預警的到來,帶來衝擊與悲傷,我們卻對它認識不多。讓我們對失落有所認識,並學習如何因應。

什麼是失落?

失落來自於被剝奪。當我們所擁有的,有重要意義,熟悉的事物,無論是有形、無形的,被奪去、或失去了,失落感就油然而生。當失去的和我們的關係越親近,對我們越重要,那種空虛、分離的失落感就越加劇烈。

緊接著失落,我們可能會感到悲哀、憤怒、愧疚、孤獨、無助、震驚等。也可能拒絕相信失落的事實,更可能會失眠、失去食慾、感到無力,工作難以集中注意力、不想面對他人等。這些反應與感受都是正常的。經歷失落事件後,每個人個的反應程度不一,但大多數人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能順利的調適並恢復正常生活,但也有些人仍然被悲傷緊緊纏繞著。

關於失落的迷思

我們一直學習追求有形無形的事物,"得到"是被推崇的,"失去"是不好、破碎的。有時我們心中更會有些非理性的迷思,讓我們無法走過失落,例如:

  • 應該壓抑感情: 「不要難過」 、「你一定要堅強」、「難過什麼啦」。
  • 應該獨自面對悲傷:「應該自己面對」。人們常不知如何分享悲傷,也不知如何面對悲傷的人。
  • 讓時間治療一切:時間久了就好了,不採取積極實際的行動面對自己的悲傷,相信面對悲傷時我們無法、也不需做什麼。
  • 過度的愧疚與遺憾:因人事已非而覺愧疚。失去親人的人可能覺得自己不該快樂,或具「以前應多花點時間陪伴親人」的罪疚感。
  • 保持忙碌就可以了:藉著忙碌逃避面對失落與悲傷。
  • 是某人的錯:把悲傷歸咎於他人,要他人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 是我的錯:對自己生氣、自責,像失去親人的人會可能會不理性的責備自己,沒能讓逝者及早就醫。

當你正經驗失落與悲傷時,可以試著…

  • 接受失落的事實:試著承認失落的無法逆轉。不僅是想法上,還包括情感上的。失落雖然帶來痛苦的感受,但這些痛苦必須被體驗、面對,否則藉著病症或其他形式來影響我們。
  • 暫時避免做決定:經歷失落時最好避免重大的決定,因為失落與悲傷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
  • 尋找適合調養身心的環境:可暫時避開會讓自己受傷、不利復原的環境,並尋求親友的支持。
  • 重新適應生活:重新試著適應失落事件帶來的生活改變,並嘗試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失落的經驗與現在的生活,尋回對自己生命的掌控感。
  • 重新建立你的人生:可將情感、活力投注於新的目標、新的人、事、物之中。

走過失落後以後,你可以持續擁有…

  • 給自己休息的機會:休息很重要,能給自己帶來喘息、和自己相處的機會。
  • 適當的安排工作:依自己的情況,在可以承擔的範圍內安排工作,為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事讚美自己。這可以喚醒我們的活力,適當的承擔責任可以帶來內在的抵抗、復原力。
  • 照顧自己:重視自己的需要、主動對身邊的其他人提出自己的需求、表達感受。同時別期待所有人都很快就能給我們需要的支持,並非每個人都能懂得自己的悲傷與需要。

失落與悲傷的經驗,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學會面對生命的無常,也讓我們珍惜寶貴的人、事、物。雖然失落令人悲傷,但若我們學會與它共存,變能從失落的經驗中尋找生命的意義與成長,讓自己的生命更圓滿。


參考文獻:
馮觀富(1992)。壓力.失落的危機處理。台北:心理出版。
Stearns, Ann Kaiser 著;陳文棋譯(1994)。失落感:超越個人的危機。台北: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