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鍋上的螞蟻:與焦慮的相處之道

撰文/林韋如

「等等要上台報告了,我會不會當著大家的面出糗…」
「要考試了,好不想看書喔…那我再滑一下手機好了」
「我規劃的這個方案,會不會結果不如預期呢?如果又搞砸了該怎麼辦…」

這些狀況聽起來熟悉嗎?你也有類似的狀況發生嗎?上面的情境雖然不太一樣,但其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情緒,那就是—焦慮。

一、 認識焦慮

焦慮是什麼呢?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當我們意識到潛在的威脅時,焦慮的警報就會啟動。焦慮讓我們感到憂慮、緊張和不安,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片刻都難以清靜下來。焦慮會呈現出各式各樣的樣貌,從身體、情緒、認知到行為層面都有。下列是當焦慮時,不同層面可能擁有的反應:

  • 身體層面:心跳加速、頭暈、胸悶、冒汗、發抖、腹瀉等
  • 情緒層面:如坐針氈、緊張、恐懼、憂慮、煩躁等
  • 認知層面:害怕失敗、擔心失控、無法容忍不確定等
  • 行為層面:過度猶豫不決、害怕面對批評和建議、反覆回想事發經過/想像事情經過、完美主義、逃避因應等

二、 焦慮的功能

焦慮不是一件舒服的事,甚至是讓我們難以忍受、想要急著擺脫它的。當你看到這裡時,你應該會在心裡想說,既然焦慮這麼讓人不舒服、還會限制我,怎麼可能還有什麼功能?

其實,焦慮算是一種演化上的優勢喔!適時的焦慮能夠促使我們偵測到可能的危險、進而去避免它,使我們得以生存下來。舉例來說,我們擔心開車上路會有什麼不測,因此我們會格外注意路況。但是,過多的焦慮可能會讓我們對未來過度的擔心,因而採取了不適應或是自我限制的行為,例如我們因為過於擔心期末考的成績,導致我們在考試前逃避讀書,或是天天熬夜致身體不堪負荷等。

因此,我們可以從上述的例子中得知,焦慮本身不是一個問題,反而是當它的程度大到影響個體的功能時,就會成為一個問題了。

三、 如何與焦慮共處

焦慮是普遍的人都擁有的感受,我們並沒有辦法避免、甚至是消除它,若我們嘗試消除焦慮,結果只會導致我們越來越焦慮。但是,我們可以學會與它共處、降低它影響我們的程度,甚至是化阻力為助力。那麼當焦慮來臨時,我們能做一些什麼呢?

覺察焦慮

首先,我們需要先覺察到自己正在焦慮。例如,當我們注意到自己腦海中不斷地在預想失敗的結果時,此時我們就知道自己在焦慮了。在覺察焦慮以後,我們可以試圖問自己幾個問題,並把它們記錄下來。像是,我正在焦慮什麼?我最害怕發生的結果是什麼?那可能會為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調整思維

在記錄下這些想法後,我們可以嘗試接納這些焦慮的感受,並告訴自己焦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我們需要好好檢視一下這些想法。有時候,焦慮是因為我們已經預期自己的行為會產生負向結果,並且假設自己無法「收拾」一切。因此,我們可以練習與自己對話,這些想法是真的嗎?最壞的結果真的會發生嗎?有沒有其他種可能呢?就算最壞的結果發生了,我們真的沒有處理和面對它的能力嗎?

練習忍受不確定感

人在一生當中,總是在面對未知的未來,我們永遠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因此,我們需要培養一種忍受不確定感的能力,我們才不至於被未知的恐懼所驅使。當我們因為想到不確定的結果而焦慮時,我們可以先行採取行動,並且告訴自己或許結果會還不錯,即便最後並未成功,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事情。

專注呼吸

焦慮是一種對於未來的恐懼,我們可以試著讓自己回到此時此刻,讓焦慮感不再蔓延。當焦慮來臨時,我們可以讓自己緩緩地深呼吸,並且將焦點放在呼吸上面,感受空氣進到鼻腔、進到肺裡,再慢慢從鼻腔吐氣出去的感覺。

自我接納

當焦慮來臨時,我們可以先學習用耐心和同理的態度接納自己,並沒有所謂的「不應該焦慮」這件事,就像一個小孩害怕怪物時,我們也不會因此責怪他。因為越是責怪,可能導致小孩更多的害怕。

哲學家齊克果曾經說過:「學會正確對待焦慮的人,便已學會人生最重要的事」。焦慮是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如何去管理它及運用它。若你仍為焦慮所苦,不知道該怎麼辦,也可以到學生輔導中心找老師聊聊喔!


參考資料
劉佳澐(譯)(2019)。與焦慮和解(原作者:Alice Boyes)。台北市,高寶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