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我:成為時間優化大師

撰文/林臻

「任務忙不完」、「總是被時間追著跑」、「想做這個和那個,但時間有限」、「追劇、發呆,時間就用完了」、「別浪費時間了」以上這些情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些和時間有關的現象,是否也曾在你的生活中出現過?

或許你曾聽過許多人分享時間管理的技巧,也嘗試過多種優化時間的方法,但親自嘗試後,發現這些方法不符合自身需求,或難以持之以恆;也許你努力成為能妥善運用時間的人,但總是事與願違,令人感到氣餒;或許你感受到時間一點一滴流逝,而任務依舊毫無進展,讓你感到壓力和焦慮。

時間的概念
     「時間,究竟是甚麼呢?沒有人問我時,我很清楚,若有人問我,當我想說明時,卻又茫然不解了」,這是西方哲學家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的一段話,揭示了時間的複雜性與我們對其本質的模糊認識。時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究竟是什麼呢?

時間的感知
     我們時常談論時間,時間在生活中扮演著多種角色,如:「約見面的時間、吃飯時間、繳交作業的期限、把握光陰、不浪費一分一秒」。這些話語顯示了我們習以為常地將自己和時間劃分,時間彷彿成為外在於我們的事物。但隨著時光流逝,時間會在我們內心或身上留下痕跡,那麼,時間和我們的關係究竟有多密切呢?
  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並不總是相同。你是否曾經歷過這樣的情況:「跟情投意合的朋友相處,即使過了好幾個鐘頭,也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逝;而與不投機的人互動,則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度日如年。」這種時間感知上的差異反映了我們對時間的主觀體驗,這意味著時間不僅是純粹的活動、量化或標準單位,還與我們的真實感受和心理狀態有關。因此,讓我們透過探索內在自我,理解和學習時間管理吧!

時間與內在自我
  時間管理不僅是提高效率的手段,更是一種內在修煉的過程,幫助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出平衡。我們的內在狀態,影響著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和處理方式。例如,當我們情緒低落或壓力山大時,常常會感覺時間不夠用,任何事情都做不好,這時候的效率往往不如平時。相反,當我們心情愉悅、充滿動力時,時間似乎可以讓我們做更多的事情,而且做得更好。

時間管理技巧
既然了解了時間和自我的關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升時間管理的效率:

1.設定明確的目標和優先順序
SMART 原則:設定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相關(Relevant)、時限(Time-bound)的目標。
優先順序矩陣:使用矩陣,將任務分為緊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且不重要四類。

2.時間區塊管理法
時間區塊法:將一天劃分為不同的時間段,每個時間段專注於特定的任務,避免多任務處理。
番茄工作法:每25分鐘為一個工作單位(番茄鐘),工作25分鐘後休息5分鐘,每四個番茄鐘後休息更長的時間。

3.分解大任務
任務分解:將大任務分解成小步驟,逐步完成,減少壓力和拖延的可能性。
設置小目標:每完成一個小步驟,給自己一個小獎勵,保持動力和成就感。

4.學會說「不」
設置界限:明確個人時間和工作時間的界限,不要過度承擔無法完成的任務,學會適時拒絕要求或邀請,專注於自己能夠掌控的事務上。

避免常見的時間管理陷阱
即使掌握了基本時間管理技巧,我們仍可能遇到一些常見陷阱。以下是一些需要避免的時間管理誤區:

1.過度計劃
過於細緻的計劃可能會導致缺乏靈活性,無法應對突發情況。適當的彈性安排能夠提高整體效率。

2.多任務處理
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看似高效,實際上可能會降低專注力和工作質量。專注於單一任務,完成後再轉向下一個,效果會更好。

3.忽視休息
過度強調效率而忽視休息,最終會導致精力耗盡,甚至影響健康。適當的休息和放鬆對於保持長期高效非常重要。

總結
  時間管理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改進的過程,需要我們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和應用。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和優先順序、使用時間規劃工具、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建立日常習慣和例行公事、減少干擾、學會說「不」、定期檢討和調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分解大任務、採用代辦清單和掌握基本原則,我們可以有效地提升時間管理的效率,實現更高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成就。


參考資料
郭凱珊(2012)。時間觀點、時間管理及工作績效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
江伯瑩(2012)。你其實從來沒有浪費時間。泛哲學。https://philomedium.com/blog/81475 F. L. Pogson .Time and Free Will: An Essay on the Immediate Data of Consciousness, tran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2001, p.98-99,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