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是你我的權利,也是走向快樂的第一步!

撰文/余卓穎

“所有的悲傷,總會留下一絲歡樂的線索。所有的遺憾,總會留下一處完美的角落。
我在冰封的深海,尋找希望的缺口。卻在驚醒時,瞥見絕美的陽光。”

— 廖福彬(Jimmy Liao),筆名幾米,臺灣繪本作家。

悲傷到底是甚麼?

悲傷並不是一個新觀念,尤其在 1999 年台灣的 921 地震與 2001 年恐怖分子攻擊美國的五角大廈事件發生後,讓人們越來越重視悲傷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打開了悲傷輔導的發展時代。在過去的研究中,指出死亡並不是造成失落的唯一原因,而任何形式的失落都會引起悲傷。在現實世界中每個人的一生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失落事件,例如搬家、畢業、轉學、失戀、失業、失婚、親人離世等,這些失落事件都會帶給我們心中很大的衝擊,若是能正向面對失落帶來的悲傷情緒,就能夠健康的繼續往前行;反之,若使用漠視或壓抑的方式來處理失落後的悲傷情緒,可能會影響未來性格的發展,因此我們不僅擁有悲傷的權利,更需要學習如何悲傷,並且學會善用悲傷的能力。

悲傷會帶來的五個不同經歷

從階段論的觀點來說,伊莉莎白‧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ubler-Ross)在 1969 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提出悲傷的五階段論:

✧ 否認(Denial)
當人們接受到失落事件的資訊時,會先否認事情的發生,把自己與事情分隔起來。這是一種心理的防衛機制,讓自己與現實能保持一些距離,來減輕失落事件所帶來衝擊或傷害。例如:「不會吧,不可能啊!」、「少開玩笑了,這不是真的」、「一定是搞錯了」等。

✧ 憤怒(Anger)
當確定失落事件的真實後,讓人們會感受到痛苦所造成的衝擊,因此可能會將內心的挫折釋放到他人身上,有時也會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扛,導致開始怨天尤人,甚至對自己和他人生氣。例如:「我能怪誰啊,一切都是我的錯!」、「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啊!老天爺這太不公平了吧!」、「為什麼你不伸手幫助!都是你害的!」等。

✧ 沮喪(Depression)
當確定失去的事實無法改變時,心中的痛苦感會再次地來襲,而且這次是扎扎實實地打在心上,沒有理由可以逃避了。這時的我們變得脆弱、消極,所以當時需要好好照顧和陪伴自己,也可以尋求輔導資源來幫助自己。例如:「我還管這些幹嘛,我現在甚麼都不想做了。」、「反正事情已經無法改變了,乾脆現在了結吧!」、「我不想活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等。

✧ 接受(Acceptance)
當人們好好善用悲傷的能力,失落的情感有被釋放後,會讓身心回到平靜的狀態。慢慢學會放下、重建自己的生活、並準備展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例如:「好吧!既然我已經無法改變這件事了,而且現在的自己還是很難過,那我先照顧好每天的自己吧!

人們經歷其中階段的時間不但是因人而異,而且因事而異,因時而異;經歷的階段不一定按特定順序發生,也不一定會經歷其中所有階段,也有可能會反覆經歷某個階段。

我們該如何擁抱自己的悲傷?

悲傷是面臨失落時正常且自然的反應,而每個人的悲傷都是獨特的經歷,所需哀悼的時間也有所不同。所以,瞭解自己的限度和照顧好自己的心理狀態,是相當重要的。當自己感受到悲傷的情緒,或許可參考以下三個提醒來幫助自己減輕痛楚,同時試著繼續向前邁進。

✧ 保持生活平衡
~ 保持飲食均衡,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適時補充水分。
~ 維持充分睡眠和休息,增強身心健康,提升身體自然治癒力。
~ 定期進行有氧運動,透過消耗氧氣和體力,增強心肺功能,達到舒緩情緒的效果,調解情緒上的反應。
~ 運用平時讓自己平靜的方法,例如:聽音樂、散步、或畫畫等,保持平靜心境。

✧ 好好陪伴和照顧自己的情緒
~ 嘗試肯定和接納正在難過的自己,可以提醒自己不要變得麻木,因為情感沒有所謂的對錯,坦承自己心中感受的所有情緒,即使很迷惘或憂慮也沒關係。
~ 享受自己的興趣愛好,利用空閒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生活的緊張和壓力中放鬆一下。
~ 拓展興趣和嘗試新事物,擴大生活領域,使自己發揮潛能,獲得新的滿足感。
~ 尋求適合自己的健康方式來定期紓解壓力,讓自己重拾自信與安定感,度過心情的亂流期,再次迎向新挑戰。
~ 透過自己的宗教信仰,來獲得身心支持與平靜。

✧ 促進社交聯繫
~ 悲傷是個充滿情感的旅程,且不該倉促走過中間的路程,藉由與親友保持聯繫,讓自己在遭受壓力衝擊時,能夠尋求支持與陪伴。
~ 當感覺自己的身心狀態受到重大影響,久久無法回到平衡狀態,請提醒自己並不孤單,也可以尋找他人聊一聊,讓關心自己的人能夠陪伴自己走過這段特別的時期。

悲傷想告訴我們的事

悲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情緒,它能讓我們停下來,好好思考自己現在身處的位置。如果我們可以有時間好好的悲傷,而不是一直找事情讓自己忙碌不理會它,那麼,就可以更妥善應對。所以我們需要給予自己和悲傷有彼此認識的時間,或許悲傷沒有盡頭,相反地,可能是個終生的旅程。但就算悲傷,我們也還是能夠幸福;因為悲傷是我們為愛付出的代價,使我們更加懂得珍惜當下,讓我們心中更有愛。


參考文獻

Helen Russell, (2021). How to be Sad: Everything I’ve learned about getting happier, by being sad, better.
Kenneth J. Doka, (2016). Grief Is a Journey: Finding Your Path Through Loss.
馮以量(2016)。允許悲傷:最溫柔的療癒。寶瓶文化。
何長珠(2008) 。悲傷影響因素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