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快樂,我有憂鬱症嗎?」—憂鬱和憂鬱症的認識

撰文/胡珈華

有沒有聽過身邊的朋友這樣說:我好不快樂喔,我要得憂鬱症了。或是你自己就正這麼思考著呢?

憂鬱症,可以說是最廣為人知的心理疾患之一,除了憂鬱症這個名稱的淺顯易懂(許多心理疾患的名稱常會讓人摸不著頭緒,譬如邊緣性人格疾患、思覺失調症等)之外,它的盛行率也極高,世界衛生組織等的研究中發現,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至五人罹患憂鬱症,而終身盛行率更高達 20﹪,更預告在 2020 年全世界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視,其中就包含憂鬱症(另兩項為心血管疾病與愛滋病)。

這樣聽起來,憂鬱症好像離我們很近,所以當我們覺得憂鬱時,就是憂鬱症了嗎?

就像生理上的病痛一樣,要下一個病症的診斷,其實是需要經過醫療單位的專業檢測,憂鬱症亦是相同道理,因此方經過精神科醫生的評估,包含測驗工具、問診資料、家族病史、一段時間的定期追蹤後,才能確定;如果僅是簡單的對談,或是一兩份測驗報告,是無法宣稱憂鬱症的罹患與否的。

但無論是不是「憂鬱症」,有時候在生活裡經歷的那種憂鬱、低落、無力感又是那麼真實。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憂鬱其實更像是光譜、數線的概念,從憂鬱的情緒,到輕微、中度、重度憂鬱症,這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切斷值,甚至還會因人而異。因此,比起診斷手冊上的 check list,更重要的是當事人自己的感受。而這個感受不僅僅只是"難過"、"流眼淚"、"人生灰暗"才是憂鬱,憂鬱會影響的層面包括身體上的: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異常的食慾、經期不順;認知上的:否定自己、厭惡身邊事物、覺得未來無望、沒有任何事物讓你感到新鮮有趣;情緒上的:經常悲傷、情緒波動大、不由自主地想哭;行為上的:課業成績大不如前、不想參加好朋友的聚會、對以前有興趣的事物沒動力、性慾下降等等。坊間也有一些簡易的量表工具可以參考,譬如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生版)、簡式健康量表(又稱心情溫度計)。透過簡單的問句,檢核自己是不是真的讓憂鬱打亂了你的生活步調。

如果發現自己真的處於憂鬱的壟罩中,這時可以做些什麼呢?「內外兼施」會是個很不錯的方法。

一、「內」:自己幫助自己。

如同憂鬱可以影響的面向很多,能有效減緩憂鬱的切入角度也很多。譬如以生理、認知、情緒及行為四個向度上有這些方法:

  1. 生理:按摩、運動、做瑜珈、吃東西等等。
  2. 認知:讀書、討論、思考、交換思想、小組討論等等。
  3. 情緒:談心、完全接納、鼓勵、情緒發洩、冥想等等。
  4. 行為:拼圖、做娃娃、逛街買東西、做園藝、去動物園等等。

有時候我們習慣用同一種方法緩解,卻覺得沒什麼效果,或是狀況反反覆覆,其實多一點嘗試,或是多種同時進行,才有可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二、「外」:尋求專業助人者的幫忙。

現在學校、社會上也有很多資源可以使用,你能上學校的學輔中心網站預約諮商(現場預約也可以),在諮商過程中,諮商師將以專業的助人技巧,真誠、接納的與你同在,陪你覺察最真實的自己、探索生命歷程。另外 24 小時免費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1995」、張老師全國諮商專線──「1980」等,也都能提供一個安全、信任、完全傾聽的關係,陪伴你走過生命的低潮。相關社會資源可透過中心網站查詢。

當你在問「我有沒有憂鬱症?」時,或許,更應該關注的是:「我是不是想快樂一些?」如果心底的聲音是肯定的,那就不要阻止自己找回快樂的途徑。也許你試了一些方法仍沒有效,也不要放棄,你需要相信自己是有能量的,因為當你閱讀了這篇專頁的同時,就代表你就在為自己、為身邊的人的快樂而努力,不是嗎?


參考資料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mental.health.gov.tw/WebForm/External/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4&Type=09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http://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know_info_part.asp?paper_id=61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http://tspc.tw/tspc/portal/theme/index.jsp?sno=95
台師大線上影音課程—樊氏壓力檢測量表:http://ocw.lib.ntnu.edu.tw/file.php/276/oc_sf111130b.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