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隔離者的距離─「隔離者」的心理衝擊與因應

撰文/王鼎豪

自年初疫情發展至今,台灣的醫療與公共衛生領域的專業防疫政策,深獲國際媒體與醫療專業的盛讚。確診人數隨著防疫政策的成功逐漸下降,也逐漸安定了人心。然而,近日確診者陸續出現於社區、大專院校、高中校園等,「隔離者」可能也被他人投以異樣、恐懼的眼光,同時也要因應自身可能面臨傳染病的負向心理影響。因此,在來自於他人、自己的雙重心理壓力影響下,其心理衝擊不容小覷。

隔離者的心理衝擊─心理壓力所引發的負向情緒

早在 2003 年台灣 SARS 疫情爆發的期間,台灣的實證研究便指出,隔離者所出現的負向心理衝擊與感受分別為:羞愧感、被忽視、擔心、無奈與生氣,且有被汙名化(stigma)之感受(彭逸祺、蔡哲宏、林靜蘭,2004)。而針對被隔離可能造成的負向心理影響,學者 Brooks 等人(2020)進行文獻回顧之分析,發現傳染性的疾病,對於隔離者所產生之心理影響,含括;憂鬱、創傷後壓力症狀、失眠、憤怒與情緒耗竭等。本文以一檢表統整蘇逸人教授(2020)所整理Brooks 等人(2020)針對隔離期間,「被隔離者」可能產生的負向情緒經驗如下(Brooks et al.,2020):

隔離期間之壓力源隔離者的心理狀態
隔離時間長短隔離時間愈長,負向的心理情緒如逃避、憤怒愈容易出現
被感染的恐懼對於自身罹病的恐懼、害怕與擔心傳染給他人或家人
個人行動的限制日常生活行動、社交的隔絕,讓人感到疏離、無聊與挫折
隔離期間資源不足擔心隔離期間的基本需求(住所、食物)、醫療資源補給不足,容易引發挫折與焦慮
不適當、不足的疫情資訊無法接收足夠且正確的公衛資訊,容易引發焦慮、恐懼之感受

為何隔離會產生負向情緒 ? —隔離可能使我們「親密、自主」的基本需求受限

承上所述隔離者的心理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因接受隔離而產生了上述的憂鬱、焦慮、恐懼等負向情緒。然而,隔離本身為何可以對於一個人產生如此強烈的心理衝擊?可能的解釋:即係與人類的基本依附需求受到限制有關。

從心理學的依附理論、關係取向的心理治療理論而言,身為人類的我們都有著「自主」、「親近他人」的基本需求(吳麗娟等人譯,2017)。換言之,所謂「親近他人」即係一種在重要他人的關係中,獲得安全感與滿足;「自主」則是指在安全的關係中,能夠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掌控與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動(陳婉真、蔡依玲、黃惠惠、吳國慶,2014)。因此,「隔離」不僅限制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親近他人」的情感交流,同時,也讓人無法依照其意志,「自主」地決定如何從事日常的生活行動。綜上所述,當我們的「自主、親近」的基本需求無法被滿足時,就容易出現上述的心理症狀。

被隔離時,我們能做些什麼? —掌握「人、事、時、地、物」之因應原則

本文根據學者 Brooks 等人(2020)的研究文獻,以及蘇逸人教授(2020)所提出之因應建議為基礎,統整並提出以下之因應行動,以降低隔離的心理衝擊:

「人」─保持社交聯繫

面對隔離期間可能經驗到無聊、憂鬱與焦慮的情緒,隔離期間可適度地運用社群媒體(如臉書、LINE)與家人、伴侶、重要他人保持聯繫,將有助於情緒的宣洩與抒發,協助情緒穩定。

「事」─聚焦客觀事實與公衛資訊

被隔離期間,聚焦在疾管局(CDC)、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衛生單位所提供之正確、客觀之資訊,而非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或資訊。不僅有助於獲得掌控感,同時也能夠降低對於不確定的生理、疾病資訊的焦慮感受。

「時」─確認隔離時間

確認自己隔離所需天數,同時,也可以問問自己:「隔離結束後,我可能會有什麼好消息?」協助自己聚焦正向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而轉化負面情緒。

「地」─隔離的地點與環境

在隔離地點中,確保自己有足夠的資源,如充電插座、網路等等,能夠與外界進行聯繫,增進自己在隔離地點的安心感。

「物」─確保生活物資無虞

不論是在居家隔離、指定的隔離場所,首要仍須確保自己的基本食物、住所能不虞匱乏,以及有適當的醫療補給資源,以協助自己在維持穩定的生理健康狀態。

隔離,或許拉開了我們的物理距離,但並不意味著心理距離也變得遙遠

面對隔離時,我們可能都有著類似的焦慮、驚恐、害怕與自責的感受。然而,也想與被隔離者分享:「隔離,或許拉開了我們的物理距離,但我們仍能夠拉近與重要他人、社會之間的心理距離」。透過上述實證研究的基礎,嘗試運用上述之因應策略,相信負向情緒會逐步地轉化,而安心、平靜的感受亦可能隨之而生。


參考書目
彭逸祺、蔡哲宏、林靜蘭2004。急診病患接受 SARS 防疫隔離看診的心理衝擊與照護滿意度。臺灣急診醫學會醫誌,6(3),頁 331-342
吳麗娟、蔡秀娟等譯(2017)。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雙葉出版。
陳婉真、蔡依玲、黃惠惠、吳國慶2014。關係理論取向諮商中個案因應內在依賴衝突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4(1),頁 141-163。
蘇逸人2020。疫情隔離下的心理影響與應對。思想坦克。
Brooks SK, Webster RK, Smith LE, Woodland L, Wessely S, Greenberg N, et al.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quarantine and how to reduce it: a rapid review of the evidence. Lancet. 2020; 395: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