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你的“愛之語”:掌握親密關係的祕訣

撰文/林臻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常期待對方以熟悉的方式互動,並努力付出,希望感情更深厚。然而,為甚麼有時即使付出許多,卻仍感受不到『愛』?這可能是因為彼此的『愛之語』不同,或我們未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與伴侶的愛語,有助於加深理解,讓關係更穩固。        

我的愛情語言是什麼?

          蓋瑞·查普曼(Gary Chapman)博士,在其著作《愛的五種語言》中提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感受愛,這些方式即所謂的「五種愛之語」。以下是五種愛的表達方式,了解它們將有助於你發現自己偏好的愛之語:

  1. 肯定的言詞(Words of Affirmation
    對這類人來說,言語的力量極為重要。讚美、鼓勵或簡單的一句「我愛你」,能讓他們感受到愛與被重視。比如,當你為伴侶做了一頓飯,一句「寶貝,你真棒!」能讓他們感到幸福。如果你的愛之語屬於這類型,主動分享肯定語言對你的重要性,並鼓勵對方多用真誠的話語表達欣賞與支持,讓你有被愛的感覺。
  2. 精心的時刻(Quality Time
    對某些人來說,陪伴比任何物質或言語都更具意義。無論是一場悠閒的散步,還是一場專心的對話,只要雙方能全身心投入,這些精心時光便能讓他們感受到愛。如果你的愛之語是「精心的時刻」,那麼,與伴侶共同度過沒有干擾的專屬時光,將讓你感受到最真摯的愛意。
  3. 接受禮物(Receiving Gifts
    對這些人而言,禮物不僅是物品的交換,更是愛意的象徵。即使是一張手寫卡片或一份小小的手工禮物,都能傳達出深刻的情感。禮物不在於價格,而在於它背後所表達的心意和情感。如果發現伴侶喜歡收到禮物,可以嘗試準備能展現心意的禮物,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愛意。
  4. 付出的行動(Acts of Service
    這類人認為,行動比言語更能表達愛意。幫助他們做些小事,解決問題或分擔責任,這些行動讓他們感受到愛和被重視,並帶來安全感。值得留意的是,這些服務行動以愛與關懷為出發點,而不是讓自己流於義務或讓伴侶感到壓力。
  5. 身體的接觸(Physical Touch)
    對某些人來說,牽手、擁抱或輕拍肩膀等簡單的身體接觸,便是表達愛意最直接、最溫暖的方式。如果你也喜歡通過肢體接觸來表達愛,試著讓伴侶知道,同時也可以觀察一下伴侶是否也喜歡這種方式,如果你們都喜歡,不妨多給對方一些溫暖的擁抱或牽手,增進彼此的感情!

跨越不同愛之語的挑戰:如何成為彼此的翻譯官?

 伴侶間的愛之語可能截然不同,而這種差異正是關係中的挑戰與機會所在。嘗試理解並適應對方的愛語,不僅能促進情感交流,也能讓彼此的愛變得更多元:

  1. 建立「愛之語字典」:和伴侶聊聊彼此的愛之語,了解對方偏好的愛的表達方式。比如,如果你和伴侶都喜歡「精心時光」,那麼這段精心時光是否需要關掉手機呢?試著了解彼此對「精心時光」的定義,能讓你們愛意更深厚,也更了解彼此需求。 
  2. 學會欣賞對方的付出:即使你們愛之語不同,也試著站在對方角度看待每個行動。比方說,對方可能不是常說「我愛你」,但他可能會通過幫你整理東西、倒垃圾來表達愛。
  3. 循序漸進地適應:如果你的愛之語和對方差異大,可以從小步驟開始,比如每週選擇一種對方喜歡的方式來表達愛。這週多說一些讚美,下週則專心陪伴對方。這些簡單舉動漸漸變成新習慣,讓彼此感受到不同的愛。
  4. 表達自己的愛之語:在理解對方的同時,也別忘了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愛語。你可能習慣用言語表達愛,但也許伴侶更喜歡的是行動或時間陪伴。無論如何,清楚且直接地告訴對方你期望的愛的表達方式,讓彼此的愛語能互相融合、共同成長。

小提醒:愛之語並非唯一答案

      「愛之語」的概念雖然提出已久,但其核心精神,關注「關係中情感的需求與表達方式」,在不同時代仍具參考價值;而「愛之語」雖然是有效工具,但親密關係的經營,依然需良好溝通、信任與尊重。

  愛之語不是為了計較誰付出更多,而是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同時,也能留意伴侶的偏好。無論你是單身還是處於關係中,了解自己需求,並學習表達;了解伴侶需求,並學會用對方的方式表達愛,將有助於讓關係變得穩固。

   花些時間反思自己的愛之語,並融入日常互動中。你會發現,愛的表達比你想像中簡單、也更具力量。因為,真正的愛,不僅是付出,而是選擇用對方能「聽得懂」的方式,讓彼此在關係中感受到滋養與支持。


參考資料
Chapman, Gary (2016)。愛之語: 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 (王雲良,譯)。基督教中國主日學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