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會傷人嗎? 網路霸凌因應與調適

撰文/張允瑄

隨著網路革命的興起,帶動了全球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普及,身處在這種沒有網路就落伍了的社會氛圍下,人們的日常行為也隨之有了巨大的變化,例如學習、休閒、購物、溝通以及人際關係……等,皆因有了網路而變得更多元和便利。另外,智慧型手機的盛行也是網路覆蓋率大幅上升的主因之一,根據eMarketer 的數據,2017 年台灣智慧型手機用戶約 1780 萬,占人口總數的75.8%,普及率居全球前茅,顯示在台灣幾乎是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只要有訊號,不論身在何處都可以隨時上網,可見網路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網路科技的進步不僅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與趣味性,Facebook、Twitter 與 Instagram…等各種社群網路的崛起也縮短了人與人之間地理上的差距,擴大了人際關係和生活知識的範圍,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2015 年 4 月,藝人楊又穎疑似因遭同儕排擠和受到諸多網路匿名言論攻擊,最後不堪負荷選擇自殺結束她短暫的生命,自此台灣社會掀起一陣網路霸凌的討論熱潮。事實上,網路霸凌的發生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頻繁,兒童福利聯盟在 2015 年的統計指出高達七成六的兒少有曾經目睹或親身經歷網路霸凌的經驗,而其中有九成三在社群網站發生。網路的匿名與便利的特性助長了一些批評、抹黑與人身攻擊等的惡意言論的散播,當越來越多人習慣在社群網路上記錄生活並經營自己的人際圈,相對地也使得他們更容易受到網路上他人的評價影響,甚至可能對當事人造成一生難以抹滅的傷痛。由此可見,網路霸凌是個值得被重視的問題。

什麼是網路霸凌呢?

網路霸凌仍是一個新穎的名詞,泛指透過網路上的電子郵件、網站、BBS、聊天室、部落格、即時通訊、線上遊戲、手機通話、簡訊等電子通訊科技,以匿名或假冒他人之方式,發布、傳送或張貼ㄧ些傷害、嘲諷、辱罵、排擠、揭露、詆毀或騷擾他人的文字、圖片或影音,導致這些訊息反覆傳遞與快速蔓延,進而造成受害者生心理上的傷害與威脅。基本上,只要網路言語涉及威脅性、攻擊性或性暗示等,造成當事人感到害怕、威脅或不友善等,都可以稱作是網路霸凌行為。

與傳統霸凌不同,網路霸凌相較傳統霸凌更為驚駭恐怖的原因,來自於網路霸凌的三個特徵:

(一) 隨時隨地
只要有網路的地方,便不受限於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因此霸凌行為可以不分晝夜、毫無阻礙的進行,使得被霸凌者無時不刻都被壟罩在霸凌的陰影之下。

(二) 加害者增加
網路的便利性和公開性,讓每個看到資訊的人都可以參戰,並成為網路上眾多的加害者之一。當留下惡劣言論的人數多過一定數量時,人們會輕忽了自己這句話對當事人可能造成的傷害。

(三) 匿名身分的保護
透過網路上的匿名性,真實的身分得以隱身在虛擬的名稱之後,使得言論更不被道德倫理所規範,也讓那些參與霸凌者變得較有恃無恐。

如果遇到網路霸凌,可以如何幫助我自己?

除了行為上的處理外,更重要的是對於心理層面的照顧,當網路霸凌不幸的發生在你身上時,你可以試著這麼做:

(一) 不要立即回應
看到那些令人不舒服的訊息時,你一定會產生焦慮、難過、失落或生氣等負面情緒,但在情緒的當下衝動回覆往往會使得狀況變得更糟。

(二) 記錄存證
將收到的霸凌訊息截取或保存下來,以利後續找出霸凌來源,並在必要時訴諸法律以保障自己權益。

(三) 遠離霸凌者
不斷暴露在惡意散布的圖片或文字下,只會使你陷入負面思考與情緒的迴圈而難以逃脫。應回報社群管理者並封鎖霸凌者,而不要重複去看霸凌訊息。

(四) 向他人傾訴
平時建立良好友誼,多與好朋友分享自己的經驗,一旦受到網路霸凌時,可以向身邊重要他人或心理專業人員尋求協助,從向他人傾訴的過程中宣洩難受的情緒,找到適當解決的契機,獲得心靈上的支持和力量。

(五) 多接觸「現實生活」
暫時離開網路,將注意力投注到現實生活的活動之中或多和好朋友與家人相處,進而轉移自我的生活重心,降低網路霸凌訊息對自己的影響。

(六) 尋求法律途徑
如果情況已嚴重影響到你的生活或工作,可以報警並找專業律師諮詢,以獲取法律途徑的解決方法和資源。

(七) 相信自己
網路上的言論多過於誇張且盲從,並不代表就是事實,多和身邊的人討論,找出自己值得讚許和肯定的優點,試著接納自己不是完人,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面對網路上的惡意攻擊和批評,應保持正面態度不要太快否定自己,平常更不要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加入謾罵或散布謠言的行列,只會助紂為虐成為網路霸凌的幫兇。創造更友善的網路環境,從你我開始。


參考資料:
呂詩涵 & 胡嘉文 (2015)。面對網路霸凌的因應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9),57-62。
林育陞 (2016)。新興的霸凌模式:網路霸凌。諮商與輔導,(369),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