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顏苡軒
誰是薛西佛斯?
聽過希臘神話中薛西佛斯的故事嗎? 由於觸怒了眾神,被懲罰推著一塊巨石上到山頂。可怕的是,幾乎每每快到頂端時,巨石又因其重量而滾落下山,就如此反反覆覆、永無停歇,「Sisyphean」即象徵了「永無止盡又總是徒勞無功」的努力….覺得故事很荒謬? 但想一想,當得到了好成績、被人讚賞後,總是如何告訴自己呢? 是否會說:「不,還不夠努力!」就算身心早已疲憊不堪、覺得快崩潰發瘋了,也依舊命令自己:「必須更拚!」於是漸漸地感到麻木空虛、甚至喪失動力、自我苛責,日復一日、回過神後才發現,原來我們就是薛西佛斯。
什麼樣的重石讓我難以掙脫?
發現自己越努力反而越吃力?或許有幾塊重石讓我們一直有種無處不在的窒息感…
第一、「成功者」蜜糖:
沒有人不想成功吧、成功的感覺真的很棒!只要嚐過「成功」的滋味,那種強烈的滿足感和興奮感絕對會讓人上癮、一嚐再嚐,就算胃穿孔了也不要緊!
第二、「失敗者」標籤:
我不能比別人更差、假如有任何錯誤或失敗…就表示我這個人糟糕透了!其實我害怕的是一旦成為大家口中的「失敗者」,就喪失了生存資格!再怎麼樣咬著牙苦撐,絕不變成魯蛇!
第三、成就=價值的信仰:
「唯有成就,才能證明出自己的價值」!所以我的成就越好,競爭市場上的價碼越高;一旦表現差,就會淪落為地攤貨,便宜售出也不會有人多看兩眼。
第四、難以企及的「他人」:
我也很想肯定自己的努力阿,但每次做完一件滿有成就感的事情後,發現別人都做得比我更好,覺得自己好廢喔?!不管我多麼、多麼努力,就是會有人比我更優秀!
第五、「被看見」的渴求:
這麼努力不就是為了被看見嗎?親愛的爸媽、老師、同學、女/男友,你們看見了我的積極嗎?夠用功了吧? 我還要做多少,才「足夠」被看見呢? ….其實我一直在這裡啊!
為什麼「不夠」努力是一個謊言?
察覺到了嗎?我們一直背負著「永無止盡又總是徒勞無功」的詛咒、推著這些重石卻又無法放手….不可否認永遠的優秀讓我們獲取極大的興奮感、掌控感與成就感,但久了反而演變成兩種情形:拖延與過勞。前者最常見的有拖到 deadline 才繳交報告、半途放棄、臨時抱佛腳得到好成績也不開心,其實在害怕如果盡力了卻無法成功那該有多糟糕;後者則是犧牲可能的人際/親密關係、身心健康與幸福等等,即使已超過個人負荷仍不覺得滿足,或許認為成功源於努力,而非本身的能力價值。
但問題是完全不犯錯或永恆的巔峰存在嗎? 如果我們持續地被這些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全感驅策,又如何能感受到真正地快樂與滿足呢?還是陷入自我苛責的漩渦中無法自拔?適度地努力是推力,但過度的努力卻是傷害。強者是能夠看破「不夠」的謊言,區辨內心真正的需求與掌握能夠掌握的,比如想法、努力程度、和自身的心態。
如何讓「努力」更有效率?
讀到這裡,或許會想:OK 瞭解,但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那麼請先認清一件事情: 努力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重點在於它被用在「對的方向和力度上」嗎?如果一直都用錯方向和力度,那麼就算用了 100%的拚勁,也只會越吃力和越焦慮!所以為了確保我們的努力不白費、且更有效率,我們可以試著:
第一、紀錄與檢視行程(時間)表
嘗試記錄與檢視每天與每週主要花費的時間都在哪裡。記住,檢視的行為並非用來苛責自己哪裡做不好,而是釐清是否真的像我們所認為的在浪費時間,同時也是進一步了解自身的動力或是能力底線在哪,思考看看自己什麼時間點最專注與有效能吧!
第二、設立有效且實際的目標
當目標過大、太遙遠或是不太實際時,往往讓我們有心而無力。因此設立目標時可以試著從三個層面問一問自己: (1) 我想達成的目標合理嗎? (2) 目標達成的方式與步驟可行嗎? (3)想要達成目標的動機是? 如對於任一項抱有遲疑,請試著調整看看吧!
第三、美好事物紀錄
嘗試記錄每日發生或遇見的美好事物吧,哪怕只是感受到一秒鐘的開心都值得被看見。或是記下所有的努力成果,無論程度多少或是做了什麼,再小的成就都值得被慶祝與獎勵。
第四、做真心喜愛的事
撥出時間讓自己盡情放鬆與享樂是必要的,因此可以培養或是從事一些會讓你感受到「活著喜悅」的活動和興趣,比如播放喜愛的音樂、運動、烹飪等等,找出與找回自己的熱情。
第五、留給自己獨處時間
不論是拖延型或是過勞型,都請每日留些空白時間給自己吧!即使覺得大半時間都是一個人,但如果這些時間仍在”do something”,表示依舊處於耗能的狀況。有時為了做得更好,你必須做得更少,因此這個時段請避免安排任何事,就只是靜靜地讓自己待在一個安心舒適的環境,與我們的思緒或情緒好好共處,不再讓自身的心理空間被外在所打擾。
結語
最後,請切記適當的努力是必要的,但盲目的努力只會更陷入薛西佛斯的謊言,且一昧地錯誤批判和否定自己,所以學習如何疼惜自己的美好很重要!如有需要,也請不吝於尋求專業協助,如學校輔導中心、生命線 1995 或張老師 1980 等專線的幫忙。
參考資料
周慕姿(2021)。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寶瓶文化。
洪培芸(2020)。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寶瓶文化。
Jessamy Hibberd.(2019)。冒牌者症候群:面對肯定、讚賞與幸福,為什麼總是覺得「我不配」?(陳松筠譯)。商周。(原著出版於 201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