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的機會-談成功的生涯定向

撰文/龔蕾

「如果你不努力學習,你就考不進國立大學」、「如果你不好好唸書,你就會過得跟我們一樣辛苦」,在孩子的求學生涯中,父母常會用此類的語重心長的言辭來激勵子女去考取好分數。這種「如果沒有做什麼,那就會怎麼樣」的思考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涯定向。每當回顧生涯故事,我們總是習慣從因果關係的角度去解釋,「如果我不是唸會計就好了,那樣我就可以去跳舞」、「如果當初沒有聽父母去唸商科,那我就可以每天與詩歌相伴」。因果關係的邏輯思考方式,讓我們對生涯擁有更多的掌控力,卻也限制了我們的潛力。看上去,做了一個選擇便只能有一條生涯路。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麼?只要你努力學習,就能夠考進國立大學嗎?只要當初不唸會計系,你就能夠將跳舞作為終身的職業嗎?當我們有機會瞭解更多人的生涯故事,就不難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剛好那年分數比較低,我就進醫學系了」、「一直找不到進舞團的機會,最後就放棄了跳舞」,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生涯面貌,原來「因」與「果」並非一一對應。不確定、巧合、機會等充斥在人們的生涯故事中。這些生涯故事有個共同現象(假芝雲,2000):人們原本所相信的一些事情,例如子女只要成績好將來成就便高、選擇賺錢的專業就能夠過得幸福,後來所發生時卻和他們原本所想的不一樣,例如班上的後段生過得更幸福、法律系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不確定性猶如一把雙刃劍,為人們的生涯定向帶來了危機、也帶來了機會。恰是因為無法預測,我們才能看見無限可能。打破「會計系畢業只能成為會計」僵化定向,悅納不確定才能創造更多機會。

如何在生涯定向中悅納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培養五種抓住機會的態度:好奇心、堅持、彈性、樂觀與冒險(Krumboltz,1998)。一顆好奇的心驅使我們在感興趣的事物面前激發更多能量,嘗試更多正向積極的行動,抓住潛在的機會;一顆有毅力的心,讓我們得以在現實困境中堅守夢想;一顆彈性的心,讓我們懂得適時轉彎,探索其他的可能性;一顆樂觀、冒險的心,則讓我們能夠以熱忱來直面未知的挑戰,在「危機」中看見「轉機」。

艾薩克・牛頓坐在花園里喝茶,蘋果自樹上掉下來,他好奇為什麼蘋果是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後來地心引力的得以被發現。擁有好奇心,人們會對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小事產生好奇,質疑事物慣有的樣子、質疑自己慣有的思維方式,在這個的過程中,人們看見新的機會、學習新的知識。對於生涯定向而言,我們需要帶著好奇的心,去質疑「只能從事某項職業」的因果邏輯思考模式,通過提問、閱讀書籍、與人討論等來探索新的職業興趣,看見更多的生涯機會。

李安導演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之前,他所走的生涯路一直不被看好。當他堅持申請戲劇電影系時,父親強烈反對、父子關係因而惡化;當他懷揣滿腔熱忱畢業去找工作時,現實帶給他多重打擊,始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然而,他始終沒有放棄,堅持不懈地在走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夢想之所以美好,不在其本身,而是我們能夠在艱辛困頓中仍然能夠堅持內心的夢想。當然,這份堅持不是偏執,我們仍然需要保有些許的彈性。例如,面對潛在的機會,我們要懂得彈性轉換,藉由潛在的機會來搭建現實與夢想的橋樑,直至勾勒出心中的夢想藍圖。

兩位賣鞋的商人去非洲拓展市場發現,非洲人都不穿鞋。一位商人很失望,「糟糕沒人穿鞋,肯定沒有賣鞋市場」;第二位商人反而很興奮,「太棒了,大家沒有鞋穿、潛在賣鞋市場巨大」。與第一位商人相比,第二位商人更為積極樂觀,在看似沒有機會的賣鞋市場中看見潛在的機會。於是,第二位商人將會在冒險的行動嘗試中,將「危機」轉換為「轉機」。在生涯定向中,我們也需要培養積極樂觀的精神。例如,如若目前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不太理想,我們仍然葆有開創潛在市場的樂觀態度,帶著冒險精神去展開探索行動,創造更多機會。

如果你還未找到興趣所在,嘗試多些好奇心、多些樂觀與冒險精神,你可以在生涯定向中探索更多潛在的興趣愛好,直至找到你願意投入畢生精力去堅持的方向;即時已經選擇了專業,帶著好奇心、堅持、彈性、樂觀與冒險的淨勝,你仍然可以悅納各種不確定,在生涯定向中開創新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假芝雲(譯)(2000)。意外的禮物-生命中的機緣與巧合(原作者:R.H. Hopcke)。台北:方智。(原出版年:1998)
Krumboltz, J.D. (1998). Counsellor actions for the new career perspective.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26 (4), 559-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