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賴姳臻
小莉:「我就是無法忍受他不接我電話、不回我訊息,我怕他不在意我了,我有好多的擔心和不安,很想確認他是不是愛我」
小偉:「我不是不在意她,每次看到她這麼多通的連環訊息,我會覺得煩,她的擔憂似乎很多,一個人生活比較快樂,久而久之,我也不想回應」。
這是小莉與小偉這對伴侶內心真實的聲音。這些擔憂時常影響著小莉的情緒,但小偉不知如何回應小莉的焦慮,所以習慣性的轉身背離這段關係。其實這些互動姿態,均與我們所帶著的依附連結密碼有關,讓我們一同來了解何謂依附風格,以及為個人與親密關係所帶來的影響。
一、愛情關係是早年依附關係的延伸
「依附」,是一種強烈而持續的情感連結,建立在嬰兒與主要照顧者間,依附關係同時也是人的一生中最初的人際關係。Bowlby 提出之依附理論,強調依附關係對於人格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特別著重在早年與重要他人(尤其是母親)關係的品質。由於孩子一出生就會去依賴身邊重要的人以保護自己免於外在威脅,而重要他人對孩子需求的敏感與回應,會形成孩子對他人、和環境的概念,並逐漸形成並內化成為我們與外在互動的參考架構。
Hazan 與 Shaver(1987)則認為愛情關係是依附關係的延伸,我們在愛情中的模樣,正反應出我們早年以來的依附樣貌,並依此概念建立成人愛情依附理論。後續 Bartholomew 與 Horowitz(1991)則提出四種依附風格。
(一)安全型依附風格(secure)
安全型,對於自我與他人皆有正面觀點,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有愛人的能力,當與他人有親密連結時,樂於分享自己並認為他人會接納自己。在愛情關係裡,認為愛情關係具長久、有較多的滿足、較能夠與伴侶彼此信任、支持與成長,且對關係能有較多承諾。
內在對於自我、他人和關係的看法通常是:我相信自己是被愛的,我也相信對方重視我。
(二)焦慮型依附風格(preoccupied)
焦慮型,對於自我看法較為負面,自我價值較低,但對於他人的看法則較正向,屬於「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因此在與他人建立關係時,亟需他人認可及擔憂被拒絕。在愛情關係裡,思緒常處於高低起伏的不穩定狀態,對於穩定關係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拋棄,不確定對方是否能夠成為自己的安全避風港讓他們停泊,傾向用激烈方式要求伴侶回應自身需求。
內在對於自我、他人和關係的看法通常是:希望被愛但沒把握自己留得住愛,擔心不夠好的自己會被對方拋棄,所以不斷的去確認對方仍否重視自己。
(三)排除逃避型依附(dismissing- avoidant)
排除逃避型,心理地位是「我好你不好」,對於自我有正向感覺,重視自我獨立感,但對別人有負面看法,不重視親密關係,不喜歡被他人依賴或依賴他人,享受自己一個人生活,對於親密關係的依賴性低。
內在對於自我、他人和關係的看法通常是:我只相信我自己,我不相信別人與愛情,與其在關係中折磨,倒不如自己生活比較舒適。
(四)恐懼逃避型依附風格(fearful avoidant)
恐懼逃避型,對於自己和他人都存有負面看法,心理地位屬於「我不好你不好」,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同時覺得他人是不值得信賴,對於親密關係心存害怕,雖然內心需要親密關係,卻又因為害怕而逃避與他人親近,懷疑愛情關係長久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保護自己免受他人預期的拒絕。
內在對於自我、他人和關係的看法是:我期待關係,但覺得對方可能遲早離開自己,因此早點離開這段關係才不會太過傷心。
二、如何因應不同的依附風格
上例而言,小莉是焦慮依附風格,小偉偏向逃避型依附風格,兩人互動關係呈現一種「追與逃」的互動模式。內在焦慮的小莉不斷想確認在對方心理自己是否重要,而小偉則未真正敞開自己,習慣性將自己擺在離對方較遠的位置,也傾向迴避衝突並躲在自己的世界。那麼,小莉與小偉該如何處理目前的關係呢,提出以下建議:
(一)傾向焦慮依附風格的小莉
- 練習覺察自己的焦慮:嘗試承認自己正在焦慮,並嘗試與對方溝通,否則就容易把焦慮強加在對方身上:「都是因為你沒有讀我訊息所以我才會焦慮」。
- 練習給自己安全感:先相信自己的價值,相信這段關係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二)傾向逃避依附風格的小偉
- 承認自己需要對方的需求,適時調整自己需求讓對方瞭解與照顧,調整親密與自主的界線。
- 若為逃避型風格的伴侶,給予對方空間,不要把對方需要空間當作是對自己的拒絕,等逃避者不再繼續逃避時,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好後回到關係裡。
參考書目
吳麗娟、蔡秀玲、杜淑芬、方格正與鄧文章(譯)(2017)。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原作者:Edward Teyber, Faith Holmes Teyber)。台北:雙葉書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