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係中設限—淺談心理界線的重要性

撰文/郭玟秀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需要無條件的付出,才是愛…

但愛人的能力有限,而有了界線的愛,才能夠讓雙方在關係中更加尊重彼此,也更珍惜每一個付出的難能可貴。

在關係中設限,聽起來讓人感到冷酷、有距離,如果是多年的好友、交往中的伴侶、最了解自己的閨蜜,還需要界線嗎?這樣好像讓對方覺得我們是「小氣的、愛計較的」…但當我們認為「必須要無條件付出」時,有些時刻總會感到委屈、不平衡、覺得他人並沒有正視我們的用心、我們也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回報,進而感到氣惱、憤怒、不公平。你也時常有照顧過度、不懂得為自己設界線,以及總是付出的問題嗎?或許這時候就應該停下來,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的「心理界線」了!

設立界線的目的,是讓我們有時間能夠停下來,好好地照顧自己,好好地聆聽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想法,並且能夠在關係中表達出自己舒服的樣子。本文淺談在關係中「被越界」的情境,內文摘要 練習設立界線 一書內容,讓讀者能夠藉由幾個提醒,一起來設立與釐清屬於自己的界線。

總是「過度」,讓自己心累

心理界線模糊的其中一類人,常常就是過度付出、扛起對方責任的人。或許因為華人文化屬於集體主義,在照顧自己前,我們習慣先以他人為優先,因此時常出現照顧別人、而忽略自己的狀況。「過度」照顧別人,使得自己受累了,這時候湧上的委屈和難受,卻又只能夠自己承擔。下列幾種狀況便是「過度照顧」的徵兆之一:

把別人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
不等對方請求協助,自己主動處理好對方的需求
別人請求幫忙時,主動做超過自己份內的事

以上幾種徵兆,並不全然就是過度照顧而導致沒有界線的例子,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讓自己「一直感到委屈與不舒服」,也從來沒有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與需求」,而是拼命的「做個不停」,不知道何時該罷手,而這些狀態,都是自己的界線被過度侵入,而引發的警訊!

別把自己變成受害者,適時保持距離

一段好的關係,必須先從「自己」開始,如果連自己都沒有辦法好好照顧自己,在關係中,自然沒有辦法再給予對方更多,因為任何的「給」都已經不是自己可以負荷的了。

因此,重點不是出於照顧他人的行為,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動機,問題出在我們「覺得自己有責任」要幫助對方,即使自己已經無能為力,這個「過度」的責任感依然讓我們深陷「必須幫」的死結中而無法自拔。這樣的循環,只會讓自己活得像個「受害者」,好像身邊的人都不斷的要求自己替他們做事,而自己雖然抱怨,卻也還是去做了,久而久之,只會讓自己在關係中,總是處於一個付出的位置,這樣積累的不滿、憤怒與無能為力的情緒,讓自己被壓垮在這段關係中,因此可能會有更多激烈的行動出現,例如:情緒爆發、斷絕關係、莫名的對對方產生厭惡感等等,而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也時常會因為這樣的結局而感到後悔。

當然,照顧我們所愛的人是人之常情,但是也必須基於是我們「想做、想幫忙、想付出」的心態上,如果我們只做想做、願意做的事情,也願意替自己決定付出的行為負責,就不會有受害的感覺。

探索自己的界線,學習付出與獲得的平衡

有些人是不斷地付出,而有些人則是不設限地接受對方的幫助,這兩種情形都不健康。界線是彈性、是活的,會依照當下的情境、個人的感覺而有所變動,因此要注意哪些是「願意做的、付出仍會感到舒服的」,而哪些不是,在決定之前,先靜下心來問問自己的想法,再做出願意負責的決定。

而關於關係中的付出與獲得,在心中可以保有這樣的提醒:

付出是自然而然、打從心底:如果付出是有條件的,也應該把這些條件清楚的表達給對方知道,否則就會變成自己默默地等待對方的回報,卻等不到回應,也讓自己再次陷入心理不平衡的循環。

學會表達、學會拒絕:有時候表達自己的需求並不代表不重視對方的需求,學習拒絕,讓雙方都有機會學習為自己負責。

付出與獲得的平衡:付出並不是斤斤計較,而是應該要做到「恰到好處」,這也是提醒我們在關係中,注意彼此的界線,讓自己與他人都能夠為自己負起責任,不過度照顧、也不過度索取,能夠理解對方的界線而給予尊重。

設立界線,代表我們的愛人的能力有限,在關係中,不必當個聖人,只要當個足夠了解自己的平凡人就好。當我們學會照顧自己、為自己設立界線,我們才有足夠的能力去愛自己,也才能夠更舒服與坦然地去給予愛。


參考文獻
林曉芳(譯)(2017)。練習設立界線—在愛裡保持距離,將那些無法掌控的事情全部放手。(原作者:Melody Beattie)。臺北市: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