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其實沒那麼壞─懂得壓力,讓壓力為你效命!

撰文/阮璟雅

生活中是否有些事情正讓你承受著壓力?例如面對考試和報告、跑多個活動而蠟燭兩頭燒、為生計擔憂、正經歷生涯抉擇和人際衝突,亦或是遭受創傷和失落…。直觀來說,我們總是不喜歡有壓力,因為它使我們焦慮不安、表現失常,或出現惱人的生理反應。然而,其實壓力是個滿神奇的東西,只有在你將壓力看成壞東西的時候,它才會對你有害,就讓我們來看看以下兩項研究的佐證。

其中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詢問三萬名成年人「你過去一年來經歷了多少壓力?」以及「你認為壓力對身體有害嗎?」,並追蹤八年期間的死亡人口。結果顯示,過去一年經歷大量壓力的人死亡率上升 43%,但此僅發生在認為壓力對身體有害的群體中,不認為壓力對身體有害者的死亡風險反而是所有參與者中最低,甚至低於認為生活中壓力不大者。這意味著壓力並非罪魁禍首,而是因為當事人相信壓力對身體有害。

另一項研究亦顯示對壓力的態度如何影響表現,參與者被要求進行社會壓力測試,但測驗前,他們被教育壓力反應是有益的—心跳加快是為了準備好採取行動,而呼吸加快表示身體將更多的氧氣送入腦中。結果發現,學習將壓力反應視為對表現有益的參與者較不焦慮且更有信心。同時,生理反應也跟著改變。一般面對壓力時,人會心跳加速、血管收縮,然而當研究中的參與者認為壓力反應是正向的,其心跳加速,但血管維持放鬆狀態,整體心肺功能較為健康,類似於人喜悅、鼓起勇氣時的狀態。

研究證明重點不是擺脫壓力,而是改變你對壓力的態度。若能換個角度看待,壓力不再是你要消滅的敵人,反而是你的工作夥伴。因此,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當壓力出現時,可以怎麼調適自己並與它共創佳績。

事到臨頭好緊張?—其實,你正準備離開舒適圈,迎接挑戰

在考試、上台報告之前,你心臟會狂跳不已嗎?其實,壓力是在人知覺到不適應,並感到無力應付的威脅時才出現,但這也代表你正臨界舒適圈的邊際,是展現潛力的時機。而緊張焦慮的反應更是身體蓄勢待發以支應你更多能量、讓你準備好面對挑戰的跡象。所以,與其將壓力視為危機,要求自己冷靜下來,不如透過深呼吸去感受身體的滿滿能量,做好迎接挑戰的心態,讓身體擴大血液流量,進而轉為興奮、活力與信心。此外,你亦可透過語言的改變來幫助心態轉換,例如將「天吶!我的心快跳出來了,我的胃好痛,萬一搞砸了怎麼辦?」的想法成「現在這種緊張的感覺是我需要的,它能幫我快速反應和下正確的判斷,放馬過來吧!我準備好了!」。

逃避可恥但有用?—其實,要「視不同壓力情境,使用不同因應策略」

面對壓力事件時, 人有三種回應方式,一是將焦點放在問題本身,試圖克服問題來源來減低壓力的「問題導向」;二是將注意力放在情緒,降低壓力事件所引發之負向情緒的「情緒導向」;三是逃避的「迴避導向」。所以,面對不同性質的壓力,你是可以適度的採取不同因應策略。在面對可控制的壓力事件,如未完成的工作、考試等,宜採取問題導向,解決壓力事件以消除壓力源,對身心健康較有幫助,因此你可以做的是接受事實、擬定策略、尋求資訊與協助。而當面對如分手、病痛等無法控制的壓力事件,宜採取情緒導向策略,像是找人傾訴、好好哭一場、運動散心、轉變想法、書寫等,以緩衝壓力源帶來的衝擊。另外,迴避導向是因為採取逃避不處理的方式,持續受壓力源影響下,無法減緩壓力,對身心健康較無幫助。

傷痛只能獨自承受?—其實,壓力讓你擁抱社會連結、更有同理心

親友過世、家庭離異、自身或親人重病、內心創傷等遭遇讓人承受可觀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下,身體會釋放強化與他人關係的荷爾蒙「催產素」,它具有消除壓力、抑制血壓上升、增進心血管機能的效果,並使你渴望與親友有肢體接觸、對他人更有同理心和願意伸出援手。而當你如此行動的同時,也會再次促進催產素的增加。因此,當遭遇困境讓你感到壓力時,試著去找人說說,或為他人和環境做些簡單、有益的事,例如撿拾路上的垃圾、給別人一個微笑、關心有類似遭遇的人等,或照顧寵物也是不錯的方法,會讓你的壓力反應更為健康,甚至因此創造出相互支持的社會連結。

總而言之,因應壓力的最佳方法並非盡可能減輕或避免,而是重新思考壓力的作用、善用壓力的好處,相信有適當的壓力會讓你表現的更好、生活更精彩。


參考資料
薛怡心(譯)(2016)。輕鬆駕馭壓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成長課(Kelly McGonigal)。台北市:先覺 。
閻蕙群(譯)(2019)。駕馭不適圈:成功人士跳脫舒適圈、超越痛苦、與壓力共處的 123 間歇心法(Farrah Storr)。台北市:采實文化。
張仁和、黃金蘭、林以正(2016)。正念傾向對因應與情緒調節彈性之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9(4),39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