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麼了?如何脫離苦上加苦的惡性互動循環

撰文/林靖蓉

阿文:「我今天會晚一點回家喔~」
小智:「好喔」
阿文:「好喔是什麼意思?你都不用關心我或問我要幹嘛嗎?我晚回家也沒關係?」
小智:「啊…就想說你有事,你想講可以講啊」
阿文:「什麼叫想講可以講?沒關係啊,反正你不在乎我怎樣啊,沒回家還是怎麼了你也沒差吧」
小智:「蛤?扯太遠了吧…隨便你」

你是否也曾在親密關係中,經驗過這種「溝通無效」的挫折感呢?無論是阿文或是小智,都存在好多的委屈、生氣、無奈,好希望對方可以理解自己在說什麼,但怎麼好像彼此之間的對話不是雙向的,一方總是不斷迴避、拒絕對話,而另一方就容易成為單方面的指責者。

伴侶如何形成惡性互動循環?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明明無心傷害對方,卻不由自主地說出傷人的話?就像阿文與小智一樣,他們並不是不關心對方、也並不是想要找對方碴,但這樣的互動怎麼了?其實關鍵在於,阿文與小智在對話過程中都被踩到了一些痛點,進而引起了一些情緒,正是因為這些情緒導致了傷害彼此的言行,言行又再次觸碰到對方的痛點、再次引起情緒,形成了所謂的惡性互動循環。

事實上,所有關係的建立與穩定都十分仰賴安全感,當關係中的安全感受到威脅,我們就會感到不舒服,就像文中的阿文在關係中極度不安,因此他非常渴望小智能給予自己安全感,而小智冷漠的反應成為其痛點,阿文的內在便冒出了「我是不是不被在乎、要被遺棄了」的小劇場,於是阿文感到挫折及害怕。另一方面,小智也許長久以來已習慣「凡事靠自己」,與人太親近反而讓其缺乏安全感,因此阿文的追問、評價會成為其痛點,小智的內在便冒出了「我又哪裡不好了、我好糟糕」的小劇場,這個對話也讓小智感到沮喪且愧疚。

當我們了解阿文跟小智的互動模式後,可以進一步去思考,我們跟伴侶間的互動模式是什麼模樣呢?如果發覺雙方互動常常會形成惡性循環,那對方什麼樣的言行可能踩到我的痛點?這些痛點又引發了我什麼樣的情緒呢?

由於伴侶間的互動模式與安全感息息相關,而是否能在關係中體驗到足夠的安全感又十分受到成長歷程影響。雖然如此,但並不代表這個互動模式是「天註定」且無法調整的,那我們可以如何離開這樣的惡性互動循環呢?

如何離開惡性互動循環?

1、覺察與反思:
面對關係之前往往需要先面對自己,先找出自己的痛點,才能邀請對方避開!我們可以先思考看看伴侶什麼樣的反應會踩到我們的痛點呢?我們的內心在傳達什麼樣的訊息、有著什麼樣的情緒?焦慮者的心裡也許在說著:「我好孤單,好希望有人能夠好好安撫我」;逃避者的心理也許在說著:「我好需要一些空間緩緩自己,我好累」,當然,你可以有自己的詮釋,因為最了解內心的人就是你自己。

2、表達與傾聽:
在衝突的當下,有時很難好好地進行討論,多半我們的情緒會壓過思考,進而忽視了一些訊息、只想爭個對錯。當衝突過後、情緒穩定下來時,找一個彼此都有空、不需煩心其他事的時間,坐下來好好討論「我們怎麼了」,真誠的向對方表達在當時的情境中我們的感受,也同時傾聽與理解對方的痛點以及情緒。關係並非競賽、道歉也並非認輸,看見自己在情緒之下無心的錯誤言行並且負起責任,才能夠建立更穩定且健康的關係。

3、練習與調整
互動模式的改變不在一朝一夕,還需要透過不斷的練習。練習並非生硬的轉換互動模式,而是不斷地重複上述的歷程,從覺察反思、到表達傾聽,充分理解彼此的想法與感受後,再共同討論出屬於雙方的共識。以阿文與小智為例,也許小智可以進一步說明自己的反應不是不關心或是不愛了,同時理解阿文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小智可以再試著透過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阿文的愛;另一方面,阿文也許可以去進一步探索自己缺乏安全感的理由,並且允許小智用自己的步調和方式表達愛意。

不同的原生家庭、不同的生命故事形塑了不同的個體,也常常是這樣的「不同」才帶來了吸引力。要在關係中理解他人,首先要先理解自己,而正向互動模式的建立不在理所當然,更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良好的溝通才讓關係更加穩固與長久。


參考文獻
呂美莉、孫頌賢(2019)。諮商師學習情緒取向伴侶諮商中同理反映之經驗研究。本土諮商心理學學刊,10(2),40-73。
孫頌賢(2022)。愛在第二回合─依戀取向治療的理論與實務。風華心現:守心人創思錄。張老師文化。
Hughes, D. A.(2013)。關係密碼:打造依附關係的八把金鑰(黃素娟、張碧琴譯)。心理。(原著出版於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