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超個⼈⼼理學

撰⽂/⽩泰澤

靈性在⼼理治療中的⾓⾊

從當代⼼理治療的發展來看,可以發現⼼理學家們⾯對靈性和宗教議題的論述,是從⼀開始就存在的卻也是分歧的。佛洛伊德( Freud)主張宗教信仰和靈性只是⼀種安慰⼈的假象與幻想。榮格( Jung)則主張⼈類的精神結構具有先天的宗教功能和靈性需求(傅明俐、⿈宗堅,2015 )。

即使 Freud 和 Jung 曾論述靈性與宗教在⼼理治療或⼼理上的意義,但有很⾧⼀段時間靈性並沒有成為⼼理學界研究、論述和臨床實務⼯作的主流價值。過去⼼理學的三⼤勢⼒被認為是:⾏為學派、精神分析學派以及⼈本/存在學派(張春興,1989; 陳美琴,2009)。這樣的狀況直到⼀九六零年代,⼈本⼼理學家⾺斯洛( Maslow)本⼈,逐漸覺察⼈本⼼理學的限制,1967 年他公開宣布超個⼈⼼理學肇始,並於 1969 年發表⼀篇「Z 理論(Theory Z)」的⽂章,在⾃我實現的需求上,加上最⾼需求─超越性或靈性需求(李安德,1992),有⼈稱超個⼈⼼理學為⼼理學的第四勢⼒。

經過多年的演變,靈性漸漸被視為個體⾝⼼健康的⼀環,各種組織也開始蓬勃發展;1974 年美國諮商學會( ACA)成⽴了「靈性、倫理與宗教價值之諮商協會」的分會;1976 年美國⼼理學會( APA)成⽴了第 36 分會,⼀開始的名稱是「對宗教議題有興趣的⼼理學家( PIRI)」,後來更名為宗教和靈性⼼理學會。1991 年世界衛⽣組織(WHO)發展的個⼈⽣活品質問卷 ,即包含了:⽣理、⼼理、獨⽴程度、社會關係、環境和靈性/宗教/個⼈信念等六⼤⾯向,這顯⽰靈性的議題已經成為個⼈⽣活中的重要⾯向,也成為⼼理學界和⼼理治療界關注的焦點,這⼀股⼒量逐漸形成超個⼈⼼理學的誕⽣。

超個⼈⼼理學的定義

超個⼈(transpersonal)的 trans 來⾃拉丁⽂,有兩個意思「超越或跨越」。「超越」除了包含超越個⼈的⾼感官知覺、靈視、通靈、⼼電感應等,⽬前也開始關注⽇常⽣活中,⼀般意識的神聖性。「跨越」把個⼈⼼理學放⼊更⼤的靈性脈絡中,指出更寬廣的連結層⾯。超個⼈⼼理學試圖整合各種傳統靈性和現代⼼理學的知識,為⼈類存在問題尋找更真實的答案。靈性和⼼理學兩個領域在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時,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看法;靈性的答案是「靈魂,⼀種靈性的存在」;⼼理學的答案是「⾃我,⼀種⼼理的存在。」超個⼈⼼理學試圖結合和整合這兩種答案,提出:「發展⾃我,同時重視超越⾃我的需求。」學者呂旭亞則認為靈性和⼼理學可以共⽤的語⾔是「意識」的範圍。

超個⼈⼼理學的基本假設

在超個⼈⼼理學的探索中,雖然也存在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有幾個⼤多數⼈都接受的基本假設:

  1. ⼈的本質是靈性的。
  2. 意識是多⾯向的。
  3. ⼈類有尋求靈性的強烈慾望,透過強化個⼈、社會和超越的覺察,表現出追尋完整的意圖。
  4. 接觸內在智慧與指導的深層來源,不但是可能的,且有助於成⾧。
  5. 將意識中的意志和抱負與靈性的渴望結合起來,是最⾼層次的健康價值。
  6. 超常意識狀態是取得超個⼈經驗的⼀種⽅法,對療癒和成⾧都有幫助。
  7. 我們的⽣活與活動都是有意義的。
  8. 超個⼈的脈絡以不同的⽅式看待⼈和案主。

這些假設能幫助對⼼理學有興趣的⼈反思⾃⼰的⽣命情況,同時接納⾃⾝的靈性經驗,對多⾯向的意識保持開放的態度,也尊重⾃⼰的內在⾃性的發展,和尋找⽣命的意義與價值的重要性。

靈性追尋的潛在議題

超個⼈⼼理學肯定個⼈與團體對於靈性的追求,同時提出警告靈性追尋也可能誤⼊歧途或⾯臨挑戰,例如:

  • 靈性逃避─個⼈藉著宗教的儀式,逃避⼼理以及個⼈⽣命的挑戰。
  • 靈性危機─個⼈在靈性成⾧的路上遇到困境,無法突破。
  • 靈性物質化─宗教以及靈性活動變質為商業或類商業⾏為,或是參與宗教活動成為流⾏的趨勢,導致失去靈性的本質。

超個⼈⼼理學結合靈性與⼼理學的知識,指出⼈類⽣存問題的解答,同時也經由⼀些提醒,讓對⼼理學有興趣的⼈,透過保持覺知的態度,不讓靈性成為⼀種逃避和物質化的防衛機制,藉著靈性的提升,開創更⼤的意識空間,幫助個⼈成⾧與療癒。


參考⽂獻
李安德。(1992)。超個⼈⼼理學。臺北市:桂冠。
張春興。(1989)。張⽒⼼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陳美琴。(2009)。靈性與⼼理治療-談⾃我意識的擴展。諮商與輔導,286,9-13+34。
傅明俐、⿈宗堅。(2015)。靈性治療。輔導季刊,51(3),47-57。
ASERVIC. (2016). ASERVIC White Pap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ervic.org/resources/aservic-white-paper-2/
Cortright,B. (1997/2005)。超個⼈⼼理治療─⼼理治療與靈性轉化的整合(易之新譯)。台北市:⼼靈⼯坊。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Division 36).(2016).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about/division/div3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