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焦慮來敲門~學習共處與成長

撰文/游賀凱

在大學中學習的你,每一個學期都是新的開始,除了喜悅、興奮之情,可能也感受著某些不確定、陌生,以及……焦慮。

會不會,你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在問著自己:「是不是只有我會焦慮?」
會不會,你也有一個嚴厲的聲音在指責自己:「是不是我不夠好?」

希望你知道,這些答案,都是─「不是」。

看著身旁的同學們,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真的能夠像其他同學一樣自律,安排好學習與生活計畫嗎?或是,同學各個面向的表現都那麼出色,而自己似乎怎麼努力也追趕不上?我現在讀的科系是合適我的嗎?

這些帶有不確定性的問題都很真實,同時,也可能讓我們感到焦慮,而這些不安、緊張、擔心的感覺並不好受,會讓我們很想要趕快擺脫它,但焦慮的出現,必然有其重要的理由。

一、焦慮,是帶來成長機會的訪客

《焦慮使用說明書》中提到:「焦慮是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action)的一部分。透過祖先的遺傳基因,我們天生就有這種感知危險的反應,而祖先也是因為得到先人的遺傳,這可以一直追溯到靈長類動物,是物競天擇(nature selection)的一種方式。這個反應帶來極高的效率,讓一個靜止的生物轉換至快跑或戰鬥的最高潛力。」

當你感到焦慮的時候,是你的身心正在幫助你更有效率的行動,而這些時刻也代表你重視某些事情,想要為此努力付出。《凝視焦慮》一書更指出─「高度焦慮的存在經常代表了高智商、高活力,以及自我成長的能力。」

於是,當每一次的焦慮來敲門,我們越是接納它,並且以合適的方式對待它,焦慮就越有可能是帶來成長機會的訪客,而非造成困擾的不速之客。

二、與焦慮共處的友善方式

接受焦慮的來訪,不要逃避或對抗。

有時我們很想逃避那些讓我們難受的事情,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當我們越是逃避這些焦慮的狀況、物件、情緒,焦慮就越容易增長,也強化了「逃避與焦慮」之間的連結,而形成長期的困擾。

當你不急著逃避或對抗焦慮時,而是逐步面對,焦慮將會來了又走,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原本讓你害怕的事情,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可怕。

2. 試著在焦慮時,依然行動。

當我們一直想著擔心的事情,越想越害怕的時候,我們並不容易轉變思緒。但我們仍有選擇,在焦慮尚未止息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進行自己的行動。

身體的行動一方面能夠影響我們的思緒,另一方面也能夠透過身體的行動,將自己在焦慮狀態中已經提升的能量,以有創造性或建設性的方式釋放出來,讓過高的能量能夠在釋放之後回到平衡,幫助自己慢慢平息。

3. 對待自己,請像對待朋友一樣溫柔。

我們都有過表現不好或犯錯的時候而自責的經驗,同樣的,在焦慮的時候,責怪自己為何焦慮,或是批評自己的焦慮反應,都是一種對自己的懲罰,而懲罰,從來只會造成更多的逃避。

這種時刻,請你不要責備自己,而是友善地告訴自己:「沒關係,這很正常,我會慢慢變好。」就像是你最好的朋友在焦慮時,你會溫柔陪伴他,那麼,請你也以同樣的溫柔對待自己,像是對待最好的朋友那樣。

4. 成長之時,也照顧好自己的身心。

焦慮可以讓我們成長,只是有時候我們忙著適應,卻忘了最基本的事情—好好照顧自己,讓身體恢復氣力,也讓心理滋養彈性。

給身體一些疼惜:好好睡覺,讓大腦休息與充電;動一動身體,每週進行幾次有氧運動;與親友面對面聊天,與人情感連結。

給心理一些空間:偶爾在睡前或吃飯時遠離手機一下;接受自己的限制,試著拒絕負荷不來的事情;在行事曆上安排休息時間。

開始,但不急著完成。

當手上的任務感覺很有壓力的時候,試把它分成小階段的任務。進行小任務會比較沒那麼痛苦,會讓你更有機會持續前進,而完成最終目標。例如:「我要準備期末考」變成「今天讀一個章節」、「我要做完報告」變成「今天先找一篇資料」。

只是完成事情的時間可能會比預期的時間久一些,所以請多給自己一點支持和耐心,面對焦慮,我們同時也在練習擁抱不確定。

三、這一次,允許自己疼惜

如果發現自己出現疑似上述的情形,除了積極尋求專業的幫助與親朋好友的陪伴與理解之外,亦可以參考如下方法協助自己:

聽見焦慮來敲門,你總以為自己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需要做得更多?

他來,一直是為了保護你免於更多、更大的危險,他來,一直是為了你的安全,而竭盡全力的提醒,但他不是故意的,他就是焦慮而已。

這一次,你邀他進來坐坐,也聽聽他的訊息。

這一次,你練習對自己說:「我看見你很努力了,我知道你有多在乎。」

這一次,你疼惜自己的在乎與努力。


參考文獻
Tim Cantopher(2022)。焦慮使用說明書(陳柚均譯;初版)。時報出版。(原著出版於2019年)
David H. Rosmarin(2025)。凝視焦慮:化焦慮為力量的9大覺察法則(謝凱蒂譯;初版)。天下文化。(原著出版於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