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彩虹—認識多元性別

撰文/洪梓修

不管是從古代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原始到開發,只要是有人群聚集的形成社會結構的地方,都會有一套符合該文化認定的「正常」標準,而這套標準往往就是「大多數」的人都是如此,日積月累而形成的。在這樣的文化脈絡之下,不符合「正常」標準的人很容易受到這個文化的壓迫而隱藏自己或被貼上「變態、不正常」等標籤。然而,真正符合完全「正常」的人其實並非真的大多數,因為人的內在狀態是會隨著自己的生命經驗而不斷變動與建構的,而社會在建構文化時往往又是根基於性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拓展對於性別的認識開始。

為什麼性別會是多元的?

許多人在乍聽到多元性別時,常會感到訝異,認為性別不就是男生、女生頂多加上雙性人而已嗎?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疑問,研究性別的學群很多,不論是從社會文化、生理或者心理方面,都有不同的論述,以下我們就「生理性別」、「性別認同」及「性傾向」這三個向度,為多元性別做一點簡單的歸納與介紹。

生理性別

生理性別指的是與生俱來的性別,常見的就是男性與女性,也有少數的雙性人,三者除了在生殖系統上有著最主要的差異外,其他生理的部位也有些許不同,如肌肉與脂肪的分佈。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生理性別雖然被先天賦予了,卻可以在後天透過手術的方式轉變自己的性別,成為不同於先天性別的其他性別。

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也可稱之為心理性別,係指一個人認為自己是什麼性別的人,例如一名男性,但是他認為自己是個女孩子,一名女性認為自己其實是個男性,只是裝錯了身體,雖然多數人的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是一致的,但每個人性別認同的程度並非是全有全無而是一種高低的光譜概念,認同程度低的人會傾向透過後天手術的方式改變自己生理的性別。

性傾向

性傾向的判定依據的是能讓一個人產生情慾與性慾對象,也是三個向度中變化度最高的一種。例如一名生理性別男性只會對生理女性產生情慾,那他就是異性戀者,反之,如果他產生情慾的對象只有生理男性,那他則是同性戀者,如果他產生情慾的對象可以是生理男性與生理女性,那他則是雙性戀者,這是最基本常見的歸類方式,但當性傾向結合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的向度時,就不是用這麼簡單的方式可以理解,例如一名生理男性,但是他性別認同自己是一名女性,卻又喜歡女性,那麼他的外在生活其實像是一名異性戀者,但其實內在的性別卻是一名女同志。而除了異性戀、同性戀與雙性戀外,在這幾年也開始被關注到所謂的無性戀者註 1 與泛性戀者註 2

探討性別的理論眾多,而性別平等的概念也隨著女性主義的崛起不斷地演變,從一開始的父權主義到兩性平等,再推展到性別平等與現今的多元性別,許多新興的觀點不斷出現,實際社會的進步雖未能像這些理論一樣進展神速,卻也逐漸有越來越多不同的聲音逐漸被接納看見。這整個「性解放/性革命」註 3 的歷程除了爭取更加平等的性別待遇外,同時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再看見自己內在的更多可能性,而在與自己不同性別/性傾向的人相處時,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有:

  1. 透過閱讀與課程等方式,建構自己對於性別知識的了解。
  2. 反思自身被加諸的性別期待與歧視。
  3. 思考與覺察彼此的異同,去想像不同性別/性傾向的愛與關係是否真的跟自己的就是不一樣的。
  4. 不過度探問隱私,如同「一般」的性別/性傾向族群,過度探問隱私(如:伴侶關係、性行為等)都是讓人感到被冒犯的。
  5. 發揮同理心。與不同的性別族群相處時,試著想像如果自己跟他是同一族群,在生活中會有怎樣的經歷。

當我們增加了拓展了對於性別的視野後,我們方能從了解自身而推展至尊重接納他人,進而建構出一個具有包容力與接納尊重的社會氛圍。

備註:
1. 無性戀者:指得是不管對於同性或者異性都沒有情慾產生的族群。
2. 泛性戀者:指得是對於任何的性別與族群都會產生情慾的族群,常與雙性戀者混淆,在理論上的定義,雙性戀者產生情慾的對象仍有一種非男即女二元的概念,而泛性戀者則是更加地具有彈性與自由度。
3. 性解放/性革命:意指針對任何有關性別與性的議題進行破除迷思與框架,例如從前女性必須三從四德,必須裹小腳,這些性別層次的議題與迷思遭到挑戰與突破,女性因而獲得平等權利,就是一種性解放與性革命的歷程。

參考文獻
Allyn, D. (2001). Make love, not war: The sexual revolution, an unfettered history. Taylor & Francis.
Escoffier, J. (2003). Sexual revolution. Running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