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份到了就會人見人愛,但我好累怎麼辦?─覺察自己的人際界限

撰文/蔡育韻

你找到一個自己很喜歡的伴侶,但你的父母卻很不喜歡他,要你跟他分手,你會分手嗎?
你有個很要好的同學,每次都要熬夜才能完成報告。有天他想請你幫他做報告,你會答應嗎?
你的伴侶希望你可以每天向他報備自己的行程讓他安心,你會願意這樣做嗎?
以上這些問題,都考驗著你的人際界限,是什麼影響了你的選擇?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什麼是人際界限?

生活中處處可見具體的界限,例如:國土邊界、房屋的圍牆、辦公室的隔板、人體的皮膚…等,這些界限可以讓別人明確知道不可以隨意跨越,它保障了我們生理上的安全,有了它,我們可以不用擔心自己的安危。

人際界限,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人際上能夠接受的限度。當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種被勉強和被逼迫的感覺。人際界限幫助我們意識到「我跟你是不一樣的」,它界定出我們是什麼?不是什麼?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人際界限提醒我們在與人互動時心理上能夠接受的限度,保護我們在與人相處時不互相侵犯,使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心理能感到安全,而能夠更自在地與別人互動,進而有更好的人際關係。

透過人際界限迷思看見自己的需求

生長在重視群體和諧的東方文化中,從小就被灌輸許多似是而非的信念,像是:「吃虧就是占便宜」、「退一步海闊天空」…等,我們不太敢擁有自我的意願,也因此對設立自己的界限感到困惑不安,以下列出 8 種常見的人際界限迷思:

  1. 設立人際界限=我是個只顧自己利益的人
  2. 設立人際界限=冷漠
  3. 設立人際界限=會被別人討厭
  4. 設立人際界限=我是一個傷人者
  5. 別人設立人際界限,我就會成為受害者
  6. 設立人際界限=我是個地雷,難搞的傢伙
  7. 設立人際界限,會成為孤獨一生的人
  8. 設立人際界限,會讓我愧對別人

這些迷思背後都隱藏著恐懼:害怕被孤立、害怕失去連結、害怕被評論、害怕被誤解、害怕自己沒有價值—害怕如果我畫清楚界線,別人就不會愛我。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在乎身邊的人,但會不會是太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隱藏在無怨無悔付出背後的動力,或許是渴望自己能夠被喜愛…

反過來想,如果我的人際是沒有界限、全盤接受、默默付出的方式,別人真的會因為這樣而喜歡你嗎?有沒有可能別人會以為你就是這樣的人,你本來就該這樣?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被珍惜,少做的時候反而會被責難,而且好像怎麼做都不夠,只能越做越多?在這個追求被喜愛的過程中,逐漸失去自己,這真的是你想要的人際關係嗎?那怎樣的關係界限可以讓自己與他人關係更和諧?

練習設立人際界限

改變「全有全無」的思考

「我們真的可以只管好自己,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嗎?」在學習設立界限的開始,你可能會產生這樣的困惑,好像要將自己與外界隔絕,變成一個沒有溫度的人,感到有點害怕,但其實不是!相對於模糊的界限,封閉僵固的界限,也會造成人際上的困擾,我們要做的是如何發展出有彈性的界限,在面對別人的需求時,不是思考「做」或「不做」,而是思考「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可以做」與「演變到什麼樣的情況,我就不能做」,練習以「什麼樣」開頭,以「有條件」的敘說取代「全有全無」的思維,為自己增加更多彈性。

練習表達自己的狀態

當人際中開始出現不舒服的忍讓,代表著你的付出並非心甘情願。你會開始在每次的付出時,對對方產生負向情緒,漸漸的沒那麼喜歡對方,此外,你的忍讓也未必能讓對方覺得開心。試著把自己的狀態說清楚,不等於是拒絕對方。相反的,你若是真心想幫助對方,避免他做出更不恰當的反應,傷害了這段關係,越早把自己說明白,對方才有機會調整自己,你們才能共同發展出最自在、最適合相處的模式。

先以具體明確的規劃為依歸

如果現有的關係耗費自己太多時間,要改變現有的人際互動模式,可能仍需要花上一段時間慢慢調整,那建議你可以先以具體明確的規劃為依歸,例如以自己的需求做好時間規劃、財務管理等,讓這些具體明確的規劃,幫助你評估自己有沒有多餘的時間和能力去做額外的事,幫助你在答應做不是自己的事時有所覺察,在行為之前有機會做選擇。

發現了嗎?當你懂得設下防線,清楚的界限讓別人知道可以怎麼跟你相處,你的善良將會被更珍惜,你也可以在人際互動中表現得更自在,而獲得真正良好的人際關係。


參考資料
楊嘉玲(2017)。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 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台灣:采實文化。
Nichols, M. P. (2017)。結構派家族治療(劉瓊瑛譯)。載於 M. P. Nichols(主編),家族治療(第 9 版,第 252-253 頁)。台灣:洪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