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泰澤
超個⼈⼼理學如何看待個⼈
傅佩榮(2003)認為最早期的⾏為主義⼼理學將研究動物的結果應⽤到對⼈的理解。之後⼼理學慢慢發展和調整,直到佛洛伊德(Freud)的潛意識理論出現後,將對⼈層⾯的理解加深到潛意識的部分,接下來的⼼理學學派則是經由⾝體和⼼理這種由下往上慢慢發展的階段,發展到佛朗克(Frankl)與⾺斯洛(Maslow)「超個⼈⼼理學」理論的探索,這是⼀種涵蓋靈性的⼼理學理論。傅佩榮(2003)認為⾃我包含⾝、⼼、靈三個部分,以往的⼈本主義學者談到⾃我時多半侷限在⾝和⼼,正如⼀般⼈說的「⾝⼼安頓」,卻忽略了「靈性」。⾺斯洛認為「缺乏超越及超個⼈的層⾯,⼈們會容易⽣病,⽽變得殘暴、空虛或無望、冷漠。」他並於 1969 年發表⼀篇「Z 理論」的⽂章,在⾃我實現的需求上,加上最⾼需求的階段,也就是超越性或靈性需求(李安德,1992)。
超個⼈⼼理學的宇宙觀點
超個⼈⼼理學試圖整合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理學的知識,融合兩者之⾧來幫助個⼈成⾧,超個⼈⼼理學不再以⼈為中⼼,⽽是以宇宙為中⼼。若失去靈性/宇宙的觀點,則⼈們容易為其他情感所影響與束縛(Sarkar, 1991),受到地域性情感影響的⼈,只關⼼某特定地域範圍內⼈民的利益;⽽受社會性情感的影響,只關⼼某些團體的福利,過往的泉漳械⾾、宗教戰爭等就是受狹隘情感影響,⽽造成衝突的例⼦。認同全體⼈類皆有⽣命悸動的體認與關懷,將⼈類帶⼊⼈道主義的範疇,從靈性的觀點⽽⾔,若能將對所有⼈類的關懷擴展到宇宙中的所有⽣靈,⼈的⽣命將達到完美之境。
超個⼈⼼理學如何看待⽣命
超個⼈⼼理學認同個體的存在乃包含⾝、⼼、靈三個層⾯。個體若只注重⾝體、物質的層⾯,則會耽溺在物質的滿⾜、沈迷於感官的享樂,導致忽視精神層⾯的⽣活⽅式。在後物質主義的時代,雖然整體社會似乎變得富裕之餘,但中產階級卻消失,加劇貧富差距。⾮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於⼆零⼀七年年初表⽰全球最有錢的⼋名富豪之財富總值,等於世界⼀半⼈⼝的財富加總,世界貧富鴻溝已「遠⼤於擔⼼的程度」(⼈間福報,2017)。這種差異性為⼈們帶來⽣活上被剝奪的痛苦感,讓這⼀代的許多年輕⼈不是對未來失去希望,就是不斷以物質為主要追求的⽅向,導致精神層次的貧弱。
就⼼理層⾯⽽⾔,個體若缺乏靈性的指引,⼈們則容易被低層⼼緒傾向主導,會變得⾃私、冷漠、缺乏同理⼼。若能進⾏靈性的鍛鍊、受到靈性的激勵,則可以發展⾼層意志,如透過「良知」引導個體去⾏動,對抗私慾的誘惑,⾏為變得利他、熱情與具有同理⼼,甚⾄可以發展出為了真理,犧牲⼩我的⾼貴情操。
在印度著名的薄伽梵歌的⽂本中,很具體地呈現了個體內在墮落與提升兩種⼼理⼒量的衝突。在爭戰的過程中,代表墮落⼀⽅的「持國王」問「⼭佳亞」說:「請告訴我,我⽅和潘度五⼦1的孩⼦們都躍躍欲戰,他們現在的狀況如何?」持國王的梵⽂意思是「⼼靈」,⼭佳亞在梵⽂的意思是「良知」,持國王之所要透過問⼭佳亞來了解狀況,是因為他是個盲⼈,這也意味著「盲⽬的⼼靈」若沒有透過「良知」的協助,則無法明辨何者該為、何者不該為,也就是失去良知,個體會過著墮落、失序的⽣活。
超個⼈⼼理學對現代⽣命的引導
在社會環境劇烈變遷的現在,很多⼈由於外在物質活動的速度、節奏與內在⼼理活動彼此無法協調,⽽感到苦惱萬分(Sarkar, 1991)。若沒有良好的指引來適應,太多的挫折會讓⼈產⽣⼼理疾患、極端的⾔⾏,甚⾄於⾃傷或傷⼈。近年來,不論是超個⼈⼼理學或正向⼼理學,都越來越重視靈性、道德或信仰對個⼈成⾧、喜悅與獲得⽣命意義的重要性,⼤多數的靈性傳統都肯定獲得⼈⾝的可貴,若能從靈性的領域,獲得安⾝⽴命的啟發,協助個體從⾃我實現⾛⼊⾃我超越,甚⾄於透過犧牲奉獻來服務社會,都是讓這難得的⽣命發揮潛能,照亮世界的⽅式。正如傅佩榮(2003)所⾔「⾝體健康,是必要的;⼼智成⾧,是需要的;靈性修養,是重要的。」願每⼈都能釐清⾃我的真相,⾛向⽣命的⾼峰!
1潘度五⼦是代表正義的⼀⽅。
參考⽂獻
⼈間福報(2017 年 1 ⽉ 17 ⽇)。8 富豪擁全球半數⼈財富。⼈間福報。2017年 2 ⽉ 4 ⽇,取⾃ 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458868
李安德。(1992)。超個⼈⼼理學。臺北市:桂冠。
傅佩榮。(2003)。釐清⾃我的真相。臺北市:天下遠⾒。
Cortright,B. (1997/2005)。超個⼈⼼理治療─⼼理治療與靈性轉化的整合(易之新譯)。台北市:⼼靈⼯坊。
Shrii Prabhat Rainjan Sarkar (1991)。⼼智圓融之鑰:新⼈道主義(張藎鑫、蘇瑞志譯)。台北市:阿南達瑪迦。
Shrii Shrii Anandamurti (2008)。⽣命的真諦・薄伽梵歌(吳春華譯)。台北市:阿南達瑪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