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完美」束縛了你—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撰文/郭玟秀

第 28 屆台灣金曲獎獲頒最佳編曲人的盧凱彤,致詞時向太太深情告白:

「我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完美,我的人不完美,但是有了你,誰還需要完美?」

「完美」一詞,很美、很完整,不論是做事做得完美、書唸得完美、社團玩得完美,「完美」總是讓人嚮往。但在追求的過程中,對自己過度的要求和期許,導致我們有許多批評自我的聲音。我們不自覺遺忘了自己「美」的一面,忘了更重要的過程。

脫離了高中的升學壓力,大學多元的生活,是否讓你感到一絲喘不過氣?好希望社團、系學會、課業、打工都能夠兼顧,希望不要把自己的時間填得這麼滿、希望能夠放過自己,不要什麼都做到最好…在你的心中,是否也有這些吶喊與無奈?

我不是完美主義,我只是想把事情做好…

完美主義是一種特質,國內學者陳正嘉(2011)根據國外學者 Frost 的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進行修訂,包括了六個向度:過度在乎錯誤、個人設定過高的標準、認知到父母對自己的高期望、認知父母對自己表現的批評、對自己行動感到懷疑(不斷地關注是否落後、做錯)以及高度的組織與秩序性。

擁有上述的特質,可能會因現實與期待的落差,感到情緒不適,甚至挫折、沮喪。或許我們只是想在自己重視的領域,有好的表現與結果,但卻把自己搞得好累。最討厭遇到雷組員、雷隊友,因為總是會為了好結果,把對方的事情攬在身上,搞得自己肩膀越來越重,越來越沒辦法享受到樂趣,犧牲了許多自己喜歡的事,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沒有品質。

完美主義也分成適應與不適應性兩種。在維持高標準的同時,能夠因為情境、特殊性調整自己的標準,在成果不是那麼好時適當的調適情緒不責怪自己,這類型的完美主義者更能夠彈性調整現狀,使自己保持追求更佳狀態,並能擁有良好的情緒與態度;而不適應性完美主義者,將結果表現看得過重,將自我價值與結果綁在一起,常因為沒有達成目標,而有負面情緒或自我批判,如:過度焦慮、憂鬱沮喪、憤怒等。當發現自己不自覺將責任看得太重、過度重視成果、總是不滿意的表現,或許,這就是「放過自己」的警訊了!

放過自己,不等於放縱自己

放過一點自己,除了能夠欣賞自己已完成的努力,也可以踏實的重新面對當下經驗。學著「放過自己」,別讓自己總當個拯救者、救世主,適時的修訂自己的標準,因應情境、時間、特殊狀況而調整目標。例如:在有限的時間內,將三個報告都做到一百分,可能必須要連夜趕工,而缺乏睡眠與生活品質的狀況下,更可能影響到自己的情緒甚至是人際關係。這時候我們可以衡量自己看重的課程,並且允許自己在這樣的狀況下,能夠達到 80 分、90 分已經是很棒的了!

『允許與放下心中高標準的那把尺,是不是代表我允許自己變糟呢?』這樣的迷思或許經常在同學們的心中出現,但放過自己並不代表放縱自己!「放下」不代表自己「輸了」或是「不好」。放過自己,是指能夠因應現實而制定更彈性的目標,允許自己在某些情況下仍會有做不好的時候,承認自己不是十項全能,會有「不完美」的時候,放下了「必須要完美」這樣的信念,讓我們學習對自己寬容,更能肯定自己、用正向的態度看待自己,也能夠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與情緒狀態,如同第 28 屆金曲獎最佳編曲人得獎者盧凱彤說的「這個世界並不完美,人並不完美」,但是肯定自己的價值與能力,能夠用更包容與細膩的眼光看待自己,誰說一定要達到「完美」呢?

適當的休息與舒壓

在多采多姿、也有著多重壓力的大學生活,相信同學對自己都有一定的期許,但是在生活的齒輪不斷轉動的同時,別忘了也要適當的保養與放鬆,「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雖然是一句老掉牙的話,但卻是能夠讓我們保持活力與對生活感到熱情的秘訣。

當我們願意放下「完美」的框架與束縛,敏感的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接納與肯定自己的能力與努力,適時的在繁忙的生活中加入休閒的調劑,可能會令你意外的發現,雖然認知到了不完美,但卻更喜歡自己。

或許這個世界不完美、人不完美,但我能看見自己美的地方,我能肯定自己的能力與價值,誰還需要完美?


參考文獻
田育慈(譯)(2013)。不完美的禮物:放下「應該」的你,擁抱真實的自己(原作者:B. Brown)。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0)。
陳正嘉、柯慧貞、林旻沛、周鉦翔、陳廣圻(2011)。中文版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之心理計量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1),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