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淑雲
『不管是關係形式的不斷變化(親子、夫妻、朋友、師生、同學、同事…) ,關係始終是一生最重要的部份……』
對個人而言,不管是關係形式的不斷變化(親子、夫妻、朋友、師生、同學、同事…),關係始終是一生最重要的部份,在無法獨居的狀態下,與其他人產生關係而互相依賴聯繫是每個人的生存之道。從在媽媽的肚子裡開始,我們藉著母子關係的方式得到母親的撫育,這是我們每個人第一個關係的產生,在這段關係的過程中我們學會從一個與母親共生的個體發展到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而且這段關係發展的品質(是否能夠安全的依附)也左右了日後其他關係的發展,與母親分化的過程若能順利將有助於個體積極信任他人,並且有能力面對其他關係的產生。
在有些狀況下被迫無法與人有所聯繫時,其實我們也會藉著將物品擬人化而與他互相維持關係,就像小時候我們的身邊出現的心愛的玩具,藉由這些玩具的陪伴讓我們得到情感上的安慰,逐漸長大。其實不僅是物品,對於能夠讓我們賦予情感的對象都是有助於我們得到安全的依附而順利成長。
只是有時候人生並非如此順利成長,對於關係的發展因此常遇到許多波折,尤其與父母第一且原始的關係若因父母的忽視而無法順利發展,將會影響孩子對他人及世界的基本信任與互動,孩子為了生存便會使用退縮、隔離、攻擊…等防衛方式保護自己。以電影 Stand by Me 為例,電影中四個男孩在關係發展上有著類似的際遇,其中有人遭受家庭暴力因此也以攻擊外在人事物的方式保護自己、發洩自己憤怒的情緒;有人不受父母的喜愛、受到父母的忽視,因次他的安全依附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無法建立可供自己去發展出安全依附關係的健康型態,以及強而有力的自我功能。面對來自父母的貶低,他們在意並且接受他們所給予的價值判斷而否定自己、責怪自己,這些孩子吞噬他人的評價標準後並且等待著自驗預言的實現,之後更出現了退化的防衛機轉行為-無能與無助。父母的對待促使自己以為是自己「不好的我(Bad Me)」,以為是這樣的自己造成父母的焦慮,因此一直對自己的存在感到罪惡感,這些孩子只好轉而向外尋求認同,與被大人們評價為「壞孩子」的朋友們在一起玩。
然而,難道與父母關係的發展過程的不順利一定會造成對自我的打擊與日後其他關係的發展困難嗎?其實並不然,與父母關係的品質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在於這是所有關係的基礎,個體對自我與關係的認識均由此產生,母親是我們第一個遇到的重要他人,與母親的互動模式影響著之後與其他重要他人的互動模式。但是若錯過了最初,還是有不斷而來的關係讓我們看到自己、覺察自己、檢視自己,進而反問自己「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形成對自我的覺知,在與他人互動中不斷形成與調整真實的自我,這個過程也促使當下外在關係的變化。在自我與關係互相影響的循環下,我們依然可以修復在與父母原始關係中感覺到的缺憾。
如同電影 Stand by Me 中四個男孩在認為自己是被遺棄的結論下,這些孩子們形成互相依賴共存的生命體,藉著彼此來確認自己的存在。然而持續的防衛式退化是促使問題發生與嚴重化的過程,直到『找屍體』這件事,開啟了男孩自我追尋之路的契機,那條長長的鐵軌開展了男孩們成長改變之路,雖然他們帶著不同的問題與哀傷出發,但『找自己』的目標是相同的,在幾次危急的情境下互相扶持,共同體驗彼此緊密的人際關係,學習重新信任他人,體會安全依附的快樂。
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是追尋之路的一體兩面,在找尋自己的陸上,有死亡亦有新生,在發現可以揮別關係的傷害、也可以重生自己的過程,重新定位自我的存在意義。
參考資料
電影:Stand by Me。
書籍: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實務(作者:N.Gregory Hamilton;譯者:楊添圍、周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