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失落,讓生命重新來過

撰文/莊芷昀

失落,是一種感受,當我們失去所珍惜、重要的人、事、物時會出現的感覺,無論是有形的物體亦或者是無形的情感連結,任何形式的失去,都會讓我們感受到悲傷,在關係中,失落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經驗,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將這樣的感受隱藏、不去看它,想要讓時間沖淡一切,但是這些沒有受到照顧的失落,就好像只是拿著一塊布遮著的洞,時不時的,當這塊布被風吹起來,我們就會發現失落始終在那裡,並且又再一次地掉進洞裡,因此,面對失落,我們需要有一個適當的出口以及與失落相處的方式。

什麼是失落?

當我們失去有意義、重要的人、事、物時,就會產生失落,不論是死亡事件、愛情、友情、親情關係的改變等等,任何我們投注情感的關係或者是所重視的物體有了改變或失去,都相同的會有失落的感受,當失落事件發生時,隨之而來的
是悲傷的情緒反應,而適度的悲傷反應都是正常的,我們可以從如下 4 方面察覺到悲傷的反應:

  • 感覺:經歷失落事件時,常見的感覺會有悲哀、憤怒、愧疚自責、焦慮、孤獨等等。
  • 身體感官知覺:是指身體上的不舒適,可能會覺得胃不舒服、胸部緊迫、呼吸急促、缺乏精力等等的身體反應。
  • 認知:是指我們的想法、思考,當事件發生時,可能的反應會有不相信、或者感覺到困惑,思緒難以集中等等的狀況。
  • 行為:失眠、暴飲暴食或者是吃不下飯、心不在焉、拒絕接觸社會、坐立不安、哭泣等等行為。

這些失落事件所引發的悲傷反應,雖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到一樣的狀況,但是這些現象都是可能發生的,並且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這些悲傷現象持續的存在過久、過於強烈,就可能是「複雜的悲傷反應」,也就是說這樣過度的悲傷反應會對個人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因此當出現複雜的悲傷反應時會需要更進一步的協助,可以尋求外界的幫忙,除了身邊親友的陪伴支持以外,學生輔導中心也是很好的資源。

如何走過失落?

上述的悲傷反應需要一段時間去療傷、調適,就如同身體受傷一樣,當有失落事件時,我們的心會受傷,這些傷口需要靠時間來療傷,因此,同樣的我們也需要時間去處理失落的事件,經由療癒的過程,我們會更加的知道如何走過這些失落,並且可以賦予不同的意義。

我們要如何療傷?

  • 接受它:
    首先,需要接受失落的事實,在面對失落事件時,或許剛開始否認、不相信這些事,因此要適應失落悲傷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接受失落的事是真的發生了,這樣的接受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不僅是理性上的接受,情感上也需要接受,因此需要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空間去接受。
  • 面對它:
    接著,需要經驗悲傷的痛苦,很多時候我們會選擇逃避感覺,因為面對悲傷有可能太痛苦了,所以不去觸碰,但是經由接觸,悲傷的經驗才能從壓抑的情緒中得到釋放,此時如果想哭就好好的哭、痛快的哭,畢竟失去的是如此重要的東西,只要不對個人造成過度的影響,悲傷的感受都是正常、並且可以接受的,那代表著我們正在活著、正在感受。
  • 適應它:
    在經驗痛苦之後,需要去重新適應,面對事件所帶來的改變以及不同的生命狀態,我們需要去調適,並且重新找回自己對生命的掌握。
  • 准許自己讓生命重新來過:
    最後需要重新建立、重新將情感投注在未來的生活上。你或許會問療傷何時可以結束?傷口什麼時候癒合?什麼時候可以不再悲傷?其實,失落的調適與療傷並不是一個直線進行的步驟,我們可能在各個階段中來回反覆地掙扎,這個過程或許會持續很久,而且也許回不到失落事件發生前的狀態,但是這是一種生命的成長與體會,我們可以對生命中的失落感到悲傷並且進行療傷而得到成長,未來即使仍舊有可能經驗失落,但是我們會更有勇氣去面對、更加開放的去體驗人生。

面對失落、重新接受、滋養生命

面對失落事件所引發的種種悲傷反應,不是讓自己不再感到疼痛或悲傷,而是學習如何面對這些感受、與這些感受相處,因為失落在生命中是如此的無可避免,因此當我們不再害怕面對這些疼痛與悲傷,並且能賦予這樣的經驗新的意義時,它就會成為養分,就如同泰戈爾曾經說過的「生命,因為失去的愛而變得更豐富」,因為愛,所以我們感到悲傷,更因為愛,我們可以走過這些悲傷、這些失落,讓它成為養分,使我們的生命更加的茁壯。


參考文獻
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2004):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原作者:J. William Worden)臺北:心理。
李玉嬋、李佩怡、李開敏、侯南隆、張玉仕、陳美琴(2012):引導悲傷能量: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臺北:張老師。
蘇絢慧(2003):請容許我悲傷。臺北: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