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訓嘉
「每天日夜顛倒 想你想到睡著
早就已經受不了 好想快點讓你知道
是我自己膽小 總覺得運氣沒那麼好
好難熬」
—《你聽聽就好》李芷婷
總有一首歌、一段音樂,跟自己的某段感情故事很合拍,讓我們在聽到旋律、歌詞當下,回想起愛情中的喜悅、受傷與怨恨。我們掉入了回憶,隨著歌詞迷失,直到歌曲結束才發現淚水不自覺地流下。歌曲怎麼會如此催情?有學者曾試著分析 200 多首 1989~1998 年的台灣流行歌曲,結果發現一個很驚人的事情,以愛情為主題的歌曲占了超過八成,其中與分手失戀有關約占一半。這訴說了「情歌文化」其實潛藏於整個社會—流行歌曲與失戀相互共生。聽情歌提供了我們心靈慰藉,它代言了我們在愛情中所遭逢的失戀困頓,而我們的困頓同時也助長了情歌產生。
失戀,感情中最痛苦的一段時期
失戀,是感情關係中令人感到難受、窒息的議題。兩個人因愛情而結合,將彼此的生活、心情、想法等等都拉近到最近距離,卻要因為種種因素而分離,那種感覺如同硬生生將心扒開,感覺到萬分心痛,我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走出來,就像是修慧蘭、孫頌賢(2003)所提到的,失戀是大學生主要的情緒困擾來源之一,也是影響大學生最久的失落事件。
從失戀找回自己需要時間,這一條路很辛苦、要花時間遠比想像中更久。
失戀可能讓我們沒有自信,不信任愛情,甚至因為生氣而對異性存有不好的印象,讓我們不敢投入新關係。失戀經驗同時也是一段失落經驗,當我們遭遇了失落時,可能會有:憂鬱、生氣、空無感、孤單、沮喪、不相信、震驚、無望感、焦慮、沒有自信以及罪惡感等情緒,如果嚴重,甚至會影響日常作息以及學習。
聽情歌,讓自己慢慢復原
那該如何從失戀傷痛中復原?Weiss(1988)曾提到復原會包括(1)認知的接受,對失落的經驗發展出一個合理滿意的解釋;(2)情緒的接受,在提及或想到與對方有關的事物時感受不再那麼痛苦;以及(3)認同改變,發展出對自己新的看法,能夠回到當下且能看到失落經驗帶來的成長。國內的修慧蘭、孫頌賢教授在 2003 年也曾研究大學生愛情分手歷程後發現,分手前後歷程可大致分成「關係衝突-從衝突開始到知覺會分手」、「關係拉扯-分手中的矛盾」、「自我沉浮-分手後的消沉」、「起飛-展開新生活到現在」四個階段,但無論是哪一種理論,要從失戀到復原都必須經過一段時期,如果我們太急著想走出失戀,反倒會卡在失戀痛苦中走不出來。
目前最常被提到的分手調適是五個時期的失戀調適過程:
- 否認期:剛失戀,我們會不承認彼此已經分手。
- 憤怒期:不希望分手,這時我們會開始憤怒、怨恨對方。
- 討價還價期:無法排遣分手後的孤獨,希望復合,期望維持關係。
- 抑鬱期:感到難過、痛苦,時時想到對方,影響到生活作息。
- 接受期:接受彼此已經分手,開始適應ㄧ個人,嘗試過沒有對方的生活。
選歌也有訣竅,依照失戀的不同時期選歌
聽情歌療傷,期待從想念中復原,透過不斷與自己對話,同時也與那些由旋律、節奏、歌詞、音色組合而成的歌曲對話。但文不對題時,不只沒辦法療傷,還會愈聽愈傷心,此時的你需聰明選歌,發現情緒走不出來,難受仍在時,請換首歌曲,直到豁然開朗為止。你可以依照失戀階段來選歌,先練習觀照、覺察及分辨自己情緒處在哪一個階段,找到對應的歌曲。例如處在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期,可以試著聆聽與失落情緒相處的歌,讓自己看見需要被照顧的情緒,例如閻奕格的「也可以」、原子邦妮的「你已忘記但我還記得的事」或曹楊的「走散」;若是認為自己正處於抑鬱期,感受很痛苦,無法照顧日常生活,則適合聆聽能認同、關照自己心聲與情緒,並產生正能量的歌曲,例如陳勢安「好愛好散」、曹楊的「微光」或許光漢的「別再想見我」;到了接受期,雖然對於失戀,在心情上能夠接受,但想起難免會有些失落、心理空空的,此時可以試著聆聽一些揮別過去的歌,例如曾佩慈的「坦然」、謝震廷的「走」或鄧紫棋的「很久以後」。
聽情歌,好好讓自己投入這段過程,讓離去的他,陪自己再走一段路
流行歌曲中的歌詞、音樂節奏轉變、旋律流動帶出情緒中的喜好與悲痛,都讓我們感覺能透過情歌重新回到那一段又苦又甜的感情中,透過歌詞人物角色與敘事情節,與失戀經驗重新連結,藉由歌詞中的「他」,給出我們距離進行反思。讓聽情歌的人藉由對歌中人物的認同、投射、質疑、否定、難過,重新讓離開的「他」與「我們」再次見面,並將他們帶往當下,最終從失戀的痛苦中復原。
參考文獻
Weiss, R.S. (1988), Loss and Recover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4: 37-52.
修慧蘭、孫頌賢(2003)。大學生愛情關係分手歷程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4),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