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余婉禎
記得我唸大學的時候,對於學校的課業總是興趣缺缺,開始上課就在等著下課,內心所期待的總是和同學一起去吃飯、唱歌、逛街、出遊,不過歡樂的時光度過後,強大的「空虛感」很快的撲向我,年輕時候的我,並沒有覺察到自己正在惡性循環中,只知道趕快找樂子來填滿生活,就是不再空虛的方法。
這樣的空虛感一直跟隨著我非常的久,直到我開始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一份可以充分發揮我的正向特質的工作,我的生活逐漸有了改變,我開始不會特別期待玩樂的來臨,反而對於工作有著不少的期待。在每一次的工作後,我本來以為會感到解除壓力的「解脫」(就像學生時代完成期末報告一樣),但是我感受到的一股淡淡的「滿足感」,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而且持久的在自己的中心停留。
後來,我接觸了「正向心理學」,才知道原來快樂是有層次的,一種是「愉悅」,也就是感官上的快樂,是不需要思考的,例如:吃大餐、買衣服、夜唱、出遊等等,它能讓你當下感到亢奮,但卻是短暫無法持久的,這正是我過去所追求的,因此,我總是覺得「快樂的時光咻一下就過了」。另一種快樂叫做「滿足感」,它是指你從事你喜歡的事情後所產生的感覺,這樣的滿足感會使我們全心全意的投入其中,例如:看一本好書、跳舞、與好友深度的談話、做義工、從事有樂趣的工作。滿足感比愉悅的時間更長,也許你當下並不覺得興奮(甚至沒有意識),但是事後想起會有一種美好的感受。
接著,你或許會好奇,那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讓自己擁有這樣的「滿足感」呢?有一位大師叫做 Csikszentmihalyi,他訪談了世界各地、各種年齡的人,詢問他們最大的滿足感經驗是什麼?這些人的回答都非常的相似:做的事情有挑戰性、需要技術、很專心、有明顯的目標、有立即的回饋、完全的投入沈浸其中、對一切具有自我掌控感、感到自我消失與時間停止。而 Csikszentmihalyi 稱這種滿足的狀態叫做「心流」,心流可以讓我們不沮喪,也是治療憂鬱的強烈解藥。
但要放棄「愉悅」而選擇「滿足」一開始是很困難的,滿足雖帶來「心流」,不過它需要努力、發揮技能與面臨挑戰,所以下了課後回到家,我們通常會選擇看個電視或是 BBS 來消磨時光,即使我們知道那會讓我們感到有些空虛,但至少不需要費力也不會有挫折感。因此,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將較多的時間花在暫時快樂的事情上,卻忽視了我們可以擁有意義又真正快樂的生活。
哈佛大學的 Ben-Shahar 教授在他的書裡提到,快樂就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與意義的一種感受」,「樂趣」就是追求快樂時帶來的正向情緒,而「意義」是指你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並非一定符合社會大眾的期望),可能是開創事業、教養兒女、烹飪出好吃的食物、做漂亮飾品或是寫出動人的歌曲。那麼,透過這樣的概念,你可以來檢視自己的生活,請試著列出平日生活中覺得快樂、有樂趣或是有意義的事情,並用 1-5 分來評估它,舉例來說:
活動名稱 | 有樂趣 | 有意義 | 每週佔用多少時間 |
---|---|---|---|
看電視 | 4 | 2 | 10 小時 |
陪伴家人 | 2 | 4 | 2 小時 |
參與社團活動 | 4 | 4 | 5 小時 |
看 BSS | 3 | 1 | 20 小時 |
看自己喜歡的書 | 4 | 5 | 1 小時 |
最後,從這個表格中,你可以輕易的檢視出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在你覺得「有樂趣又有意義的事情上」,也就是你花了多少時間在讓自己過得更快樂?
參考資料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台北:遠流。
譚家瑜(譯)(2008)。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台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