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放大視角的自我追尋與探索

撰文/李淯琳

『如果你的大學生活可以跨出這個校園、這個城市,或這個島嶼,那將有什麼不同?』

你怎麼過你的大學生活?對於多數人而言,大學生活是開始走向自主獨立的開始,你脫離了家庭管束,中學時期的苦悶,正帶著雀躍好奇之心,急著打開胸懷向未知世界走去。有人走向知識的森林,品味理論的邏輯井然;有人走進社團的萬花筒,享受有趣的生活體驗;有人踏入工讀的行列,提早累積職場的經驗。面對一生只有一次大學生活,的確需要好好計畫。

而你是否有想過,大學生活不應侷限於這個校園、這個城市,或是這個島嶼?你的所學,你的理想,你的熱情,是否有其他地方可供綻放?確實,是有一群人很不一樣,他們將觸角延伸到世界其他地區。他們關注海嘯之後的救災進度、或參與非洲人道醫療、或支持亞洲的原住民運動、或投身伊斯蘭世界的婦女議題。乍看之下,這些議題都與我們不甚相關,距離我們的生活過於遙遠。或許你會質疑,這樣辛苦的付出,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許你會擔心,微乎其微的個人力量,無助於世界趨近美好。

然而,這些質疑與擔心,並不妨礙青年參與世界事務的腳步,就此自我設限。在歐美地區,許多大學生利用他們的假期,廣泛參與永續發展、生態安全、和平議題等全球性組織。他們強調青年公民的合作責任,不吝表達關懷他人的熱情。這些看似五花八門的行動,實已蓄積了許多能量,逐漸卓然有成。

深切來看,這並非只是「做善事」、「同情弱者」而已。參予這些活動,不單單只是人道主義的表露,其背後更富含積極的心理意義。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有太多的工具式理性,告訴自己要為「我」而活著,諸如為「我」拿到理想的文憑、為「我」爭取到好的工作,為「我」找到合適的伴侶。所以,人們幾乎把所有的關注放在「我自己」身上,忘掉這是一個「關係」的世界。

其實,人們是不斷地在「我─他」的世界接近、碰觸、離合。在相互對持的空間,我們得以進一步認識彼此。換言之,關切他人,並非只是「不忍人之仁」而已,藉由與他人的互動,我們有機會更接近自己,認識自己。

這意味著「關切他人」即等同「認識自己」。這個看似矛盾的邏輯,其實並不衝突。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多數來自他人,但他人是陌生的,我們勢必產生好奇與困惑,促使我們想要多瞭解別人一些。基於這樣的好奇,讓我們走進了別人的世界,構成了關心他人的條件。換句話說,我們轉了一個彎認識自己,從他人的「彼處」反身回頭觀看自己的「此處」。如此一轉,旋即放大了固有的參照座標,開展了認識自己的視角。

由此得知,走向他者的行動,同時也轉回了自身。從這些實踐中,你將開拓出屬於你獨特的生存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