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活在零碎的時光裡——談零碎時間運用

撰文/洪瑞謙

當你一睜開眼睛,床邊手機的 Line 開始登登響,組員訊息通知你分組報告繳交的時間即將截止;前往學校的路上,在捷運接到打工地方的同事傳來的訊息,請你幫忙下午代班。許多的意外就這樣打亂了昨晚睡前自己腦袋裡信誓旦旦的安排,於是不禁想到:「啊,我還有一篇報告得完成」、「一堆訊息讓人覺得好心煩」、「英文多益考試沒有時間準備了」。懊悔瞬間從內心深處升起,卻又快快的被自己忽略壓抑了。「等晚上吃完飯我再利用一段較完整的時間,好好完成吧!」你鼓勵自己、繼續對自己信心喊話,直至筋疲力竭的深夜才發現,面對眼前的人事,似乎無法妥善安排好每件事,從從容容地活著。

主觀時間 V.S 客觀時間,適時覺察並靈活運用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能清楚面對眼前時間的輪廓,知道自己當下該做或不做些什麼;還是不自覺的背對時光,只是被所有發生的事情推著向前走?其實,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客觀時間,一種為主觀時間。客觀時間指的是鐘錶和日曆時間的流逝,是不可變動、可預知的,而主觀時間則是根據個人對一件事的感受,會有各自獨特的生理時鐘和生物節律,是無法量化且各自不同的。就像若有人問你一週使用手機多少小時,你可能心裡估算自己一週使用手機的時間是 20 小時,但在沈醉其中的情況下,實際使用 30 小時是有可能的。我們若能理解、承認並接受這兩種時間感知的類型,適時覺察每個當下的自己是用主觀時間或客觀時間在感知生活,在沈浸某件事的同時,也能知道自己何時該起身離開,動手做另一件事,就可以彈性運用這兩者來安排好生活。

「完整」不代表完美,「零碎」也可以完成

或許可以更進一步思考,你對「十分鐘」的想法和感知又是什麼呢?是否會覺得以客觀時間的角度來看,十分鐘是很短暫的,似乎無法做些什麼事?但若以主觀時間的感受而言,在等待面試的十分鐘卻可以覺得非常漫長。當你能夠以中性的角度看待時間,或許就有機會重新詮釋運用時間的方式。是否擁有「完整」時間將不再是唯一考量,面對「零碎」時間,重點是調整心態,試著告訴自己「無論擁有多少時間,我都可以在投入努力時有所進展,不論結果如何,仍可以學到不少東西。」

依據「時間長度」,進行任務類型的分配

在一天當中,我們總會有些固定空檔,例如早起時光、通勤路上、下課時段、午休時光、工作間隔等等;另外,也會有些意外空檔,例如等朋友赴約、約會被臨時取消、或是活動課程提早結束等,這些空檔少至五分鐘,多至一小時的分散在我們一天當中。寫出你的每日行事曆,找出空檔時段,嘗試利用較短的時間來「接收資訊」或是「創意發想」;利用較中長的時間來「吸收、反芻資訊」,並「整理思緒架構」。例如:若只有十分鐘的下課時間,你可以快速記下自己今日需完成的待辦清單、記帳,或是集中時間回覆 LINE 或 E-mail 的訊息。若是有半小時以上的通勤時間,你可以安排日曆行程、創意發想並草擬報告的大綱,或是上網搜尋撰寫報告的素材、聽英文廣播,背誦單字,當然偶爾仍可以聽聽音樂放鬆、想想自己最近的生活狀態。

列出具體「大目標」,分成多個「小步驟」

找出空檔時間就開始嘗試執行吧!有時我們想著需要心情好、多點完整時間、適合的環境氛圍、資料工具俱足,待萬事齊全後才開始,但可惜的是,可能永遠都不會開始。許多人面對事情的拖延有許多原因,可能是因為潛意識中的恐懼,也或許是因為完美主義而覺得必須準備周全才能開始行動。但往往就在心裡準備之際,時間無聲無息的流逝了。因此寫下長長待辦清單卻無從下手時,也偶爾提醒自己,試著區辨事情的輕重緩急,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但求只要完成就好。

面對待辦事項,除了具體設定目標,更可以將目標再細分成明確的小步驟,就有機會逐一完成。例如:「通過多益考試 550 分」的目標,可以再切割成「下課十分鐘背誦五個單字」、「每天通勤時間,聽廣播聽力練習半小時」;同時,試著以時間制定做為目標成果,例如「我要在一小時中專注寫完一回英文考古題。」透過專注於許多小小步驟的完成,增加成就感和動力,並在行動中逐漸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與方式,就有機會在生活中不再被時間推著跑。

當你能重新審思自己對時間的態度、感知和運用方式,即使生活紛擾,在有限而零碎的時間中,也能夠站穩自己的步調,活得從容、充實而專注。這一秒的你,準備好怎麼過了嗎?


參考資料:
Jane B. Burka & Lenora M. Yuen 著,洪慧芳譯,(2017)。拖延心理學。台北:漫遊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