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白泰澤
一、心理劇是什麼?
心理劇(Psychodrama)是 J. L. Moreno(1889-1974)創立及發展的行動方法,通常被運用在團體心理治療商上,Moreno 將戲劇元素應用在促進個人或團體關係的改善與發展,例如透過角色扮演、道具、藝術媒材等協助團體成員在心理劇的舞台上,敘說生命故事、傳達內在感受。Moreno 期望團體成員能在演出中進行探索,了解自己與社會何以困住了,同時能同理他人或其他團體的狀態,並學習用新的方式,因應舊的處境,且期望能將在心裡劇場中的學習應用到真實生活中。
二、心理劇的元素
心理劇通常包含五個要素:
(1) 主角-期望透過心理劇團體尋求問題解決、獲得啟發,或發展替代行為模式的角色,從團成員中產生。
(2) 導演-在心理劇中擔任團體的領導者,熟悉透過戲劇方式探索心理議題的人,也是主角的治療師。
(3) 輔角-由其他團體成員扮演主角故事場景中的角色,可能是主角的替身,或其他重要他人,如父母、過世的寵物,甚或是佛祖、上帝等角色。
(4) 舞台-演出的空間,根據主角的需求,設置不同的場景,如:家中的廚房、咖啡館、天堂或地獄等都有可能。
(5) 觀眾-那些不在舞台上的團體成員,見證整個探索的過程。
三、心理劇的過程
心理劇的過程通常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暖身」;不管成員間彼此熟識與否,都需要透過一些活動,協助大家在身心上準備好進行行動式的探索。暖身的目標包括:提升團體的凝聚力、建立團體的安全性、培養對導演的信任,以及形塑對彼此的友善與關懷的態度等。常見的活動有:自我介紹、承諾保密、社會計量,例如:透過線性光譜的方式呈現成員參與團體經驗的多寡、透過區域的方式呈現成員所認同的家鄉,或是透過呈現成員間相似的經驗以增加普同感等。
第二個階段是「演出」;此時主要是以主角個人的議題為舞台上探索的焦點。主角的產生方式有許多種,常見的方式為有意透過心理劇舞台進行探索的成員為主角候選人,經過團體成員選擇後,票數較多或團體動力的焦點成為該場次的主角。不過在心裡劇場中,觀眾往往會跟主角的故事產生共鳴,或輔角常常與扮演的角色有類似的經歷,這在心理劇中稱為心電感應(tele)。觀眾有時候也會以社會文化的聲音,或三姑六婆的角色進入劇中,這個過程會擴大所有參與者的視野與思考向度。
第三個階段是「分享」;在演出結束後,團體成員往往被鼓勵與主角、團體分享被觸動的部分。可能是從扮演劇中的角色來分享,也可以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此時不再分析主角的故事、不評價主角的行為表現,也不給主角建議,透過這樣的歷程,主角可以從團體的焦點,回歸成為團體的一份子。
四、心理劇的運用與改變
心理劇不只可以運用在團體心理治療上,還可以運用在教育、專業訓練和商業等領域,如:協助新進的國中女老師學習回應男學生提出與性相關的問題;訓練菜鳥業務員回應刁難的客戶。
在心理專業上,心理劇可以運用的對象範圍很廣,如:老人、成人以及孩童皆可。可以運用的類型包含:關係的修復、創傷反應的緩解、生涯的規劃以及行動的預演等,例如:修補友誼的裂痕或與家人的衝突;減緩因受早年的性騷擾經驗而抗拒親密關係的影響;畢業在即的大學生進行生涯的探索以及協助音樂家處理上台焦慮等。此外,心理劇特別可以應用在喪失功能的依附關係上,如曾經歷情緒創傷或虐待的成員,可以透過演出和敘說,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揭露那些無法透過口語來表達的經歷,過程中,個人會學到修復與改變自己的可能。
五、心理劇成員的要求與限制
心理劇對於成員的要求是能參與角色扮演的想像過程,卻又不會失去與外在現實的連結;能經歷情感的波動,又不會失去對衝動的控制;有意願嘗試建立關係,也願意檢視人際互動的型態與樣貌;能在自我掌控下,呈現合宜的退化。有些人並不適合參與心理劇團體,如某些需要持續復健的低功能慢性病人。
此外,有些人不適合參與開放式的心理劇團體,如:急性精神病患、妄想症、自殺衝動、躁症、腦傷及反社會性人格疾患,這類型的成員比較適合參與住院式的團體。
六、關於心理劇的保密及倫理議題
心理劇為團體諮商的一種形式,實施時諮商師應告知成員保密的重要性及困難,提醒成員保密的責任,同時並協助成員為自己設定公開隱私的界線。而當事人則有選擇參與或拒絕參與諮商師所安排的技術演練或活動、退出或結束諮商的權利,諮商師不得予以強制。因此,團體領導者有責任提醒參與成員應負起保密的責任,成員也需要知道他有自主選擇要在團體中揭露多少,以及擁有是否參與活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