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心的接觸─人際溝通你和我

撰文/賈紅鶯

人與人之間為何需要彼此接觸,彼此溝通?其原因之二為:基於生命的需求與人際關係的滿足。遭遇與人的接觸,我們自幼滿足了生理、安全、社會、自尊、以致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又遭遇與人的溝通,我們成為關係中的整體人、學習制度、價值感等等,因之,與自己有更完整、充實的接觸。

溝通的意義,我們可以如此界定:「溝通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可以是語言,或非語言,只要是傳達意思,就算是溝通。它可以是有意、或無心,可以歪曲事實,可以真正了解。只要意思被覺知到,就算有了溝通。」因此,溝通並不一定是好的、愉快的。有好的溝通亦不一定是好的溝通,可以來積極、建設性之結果,也可以是消極、破壞性的。

看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個朋友來找你,他坐下,看看天花板,又凝視前方,告訴你…他失戀了,認識兩年的女朋友莫名地、就這麼消失了。…你會怎麼對他說?

他的四個朋友是這麼說的:

甲:不要難過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乙:真的嗎?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啊?
丙:我想你們一定是吵架了。
丁:沒關係,我正想你們倆個實在不太適合。

甲給他安慰,乙詢問他的細節,丙評價他們的原因,丁給予分析,但是卻都無法給予他真正的支持。其實也許只要沈默的聆聽、或給予他簡單的回饋:「你難過極了,無法接受這個事實」都可傳達出:我了解你,我和你在一起。」如果我們願意改變自己一些習慣,會發現,人際之間關係會產生多麼大的動力。以下幾方面原則是良好溝通的方向:

認識自己,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通常在兩人情境下,彼此的「公眾我」(可以為人知道的部分)與「隱私我」(不為人知的部分)如何均衡發展。當彼此信任度夠時,愈多的隱私我表露成為公眾我之後,兩人的關係就更進一步了。

多自我表露並不一定好,自我表露是逐漸增加的個人可依自己的冒險程度決定表露的程度,且表露不是全有或全無,可以適度增加。在溝通關係中的表露要和對方有關才有意義。

培養健康的自我概念

自小受了我們的親人或重要他人的影響,別人的評價常成為了解自己的鏡子。自我概念影響我們對自己,對別人的期望,而這樣的期望在人際關係之間影響我們真實的與人接觸。因此,在溝通之時,隨時反顧自己:我是怎麼看我自己的?我是怎麼看別人的?而隨時調想我們不切實際的看法,如此,將幫助我們與人建立進一步的人際關係。

做個好聽眾

積極的傾聽才能在彼此溝通中產生「對焦」的功能,也才能有真正的雙向溝通。積極的傾聽能讓對方知道你有興趣,並且關心他。許多時候,真正鼓勵我們的人不見得是幫你做事的人,可能是那傾聽你的人。積極性傾聽,有效的是:同理心的運用。

具有正確同理心的人能夠:

(1)辨識: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他的感覺及世界。

(2)溝通:能把對方的了解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你已經對他的感覺,行為有所了解和頓悟。

我們看以下例子:

安邦:我一定吃錯藥了,昨晚和美玉的第一次約會居然搞砸了。我常常是這樣的,很少把事情做好,真是個大煞星。
仁杰:你感到很喪氣,因為好像每次約會都不順利。

仁杰了解安邦喪氣的感覺,及他所說的內容並且把它表達出來。我們會發現,如果能運用積極的傾聽,有以下優點:幫助對方澄清問題,協助對方表達真正的意思,宣洩情感,並鼓勵對方更開放。

一致性的溝通

一致性指的是溝通時,能坦誠面對我們自己的情緒。

當我與人溝通時,我內在的情緒與外在的表達是否一致?如一個喜歡討好別人的人,與人溝通時總是順從,不敢表示真正內心的感受,他以為:我必須讓別人快樂,這樣別人才會喜歡我。而內在深層的想法是:我真不討人喜歡。如果,能表達的是自己真正的感受,想法,才能達到溝通真正交流的意義,也才能由人際溝通中幫助自己,了解自己。

期待對自己更深認識後,我們能對自己,對別人有更真實的體會,有更成長的人際關係。


參考資料
1.黃惠惠(民 78),心聲愛意傳千里,張老師出版社。
2.黃龍君譯(民 74),如何接觸,時報文化有限公司。
3.Satir 原著,鄭慧玲(民 78)家庭溝通,台北:遠流。
4.黃惠惠(民 75),助人歷程與技巧,張老師出版社。
5.曹中瑋(民 73),自我狀態,夫妻間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