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浚溢
都說大學有一門必修的隱藏版課程,那就是愛情。但是對某些人來說,進入親密關係之後,會發現自己突然變成了另一個人。這個人脾氣波動很大,對另一方充滿了不信任,時常因為一些小事情和對方爭執。
毛毛就是這個樣子,當她進入諮商室後,和心理師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不知道自己怎麼變成了這樣,就和她一模一樣”。隨著晤談的進行,才知道那個毛毛變成的模樣,就是她的媽媽。毛毛的媽媽和爸爸在她從小記憶中就是一直吵架,直到現在還是,家中氣氛經常緊張得讓人焦慮不安,媽媽總是控訴爸爸在外面有人,但是爸爸再怎麼證明自己的清白也沒有用,毛毛也經常成為媽媽訴苦的對象,潛移默化之中,毛毛也似乎對爸爸有所懷疑,這種懷疑甚至擴展到對男性都產生莫名的不信任感。
從這個案例中看,不經讓我們省思:家庭真的會如此深刻地影響我們嗎?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每一段人際關係,都有它獨特的運行系統,而家庭,就是我們的第一段關係,且可能陪伴我們一生。與家人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像是一張白紙,靠著觀察、模仿、學習來吸收一些觀念、經驗與感受,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也會隨著我們進入到其他的關係系統中。
那麼,家庭會如何影響我們呢?追溯到最早期,與我們建立親密聯繫的是我們的主要照顧者,而他們的照顧方式會影響到我們成長後與人互動的方式。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在四種不同的照顧方式下成長的不同樣貌:
(1)在健康與安全依戀關係照顧下的孩子:他們沒有被他人剝奪獨特的自己、不需要擔心會被丟棄、拒絕、忽略、責備,能夠在關係中付出愛、擁有愛,同時能夠保有原則、有界限,成為既有能力照顧自己,又能照顧他人的人。
(2)在權威與高壓照顧下的孩子:他們被主要照顧者剝奪了個人的主體性,強勢的照顧者漠視了他們的需要、想法、感受、行為等。他們認知到自己是一個弱者、依賴者。這樣的關係下,可能導致在面對未來的人際關係時,除非面對比自己更加強勢、有權力的人,否則很可能複製了之前權威照顧者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他人。
(3)在寵溺或完全被供應的照顧下的孩子:他們從小便感知到自己的一切行為對於照顧者具有極大影響,他們總是世界的中心,這樣的孩子會學習到,對別人的一切感受、情感、想法,都不需要去關心。在人際關係中,他們是主角、握有權力,他人則是被支配的配角。而在親密關係中,可能導致他們不太在意對方的感受。
(4)在忽略或漠視的照顧下的孩子:他們是從小被忽視的孩子,無法在自己的經驗中體認到自己是與人有連結的,他們在生命的最初,就失去了依戀關係。他們沒有能力與人建立連結,因為他們沒有經驗過親密、分享、依賴,他們也不知道,自己之於其他人,存在著怎樣的意義。因此他們可能在與人相處上,呈現疏離的狀態,不會因為他人而有太多的情感變化,也不會輕易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我們都可試著檢核看看,自己身上有沒有帶著家庭給我們的影子呢?當我們看到了那些曾經影響我們的照顧者教養方式,我們似乎給我們眼前遇到的關係問題找到了一個答案,或者一個根源。不過這並不是終點,覺察與理解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開始,開始接納自己與做自己關係的主人。
一個重新瞭解和接納自我的開始,因為我們看到了過去的自己在兒童的狀態是如何被照顧的,這種方式對當時的你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對現在長大了的你又有什麼留下來的影響。我們要開始嘗試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一個重新瞭解照顧者的開始。他們當時為什麼採用那種方式,是不是他們曾經也受到了他們小時候的照顧者的影響?是不是當時的家庭環境讓他們被動選擇了某種照顧方式?我們也要嘗試接納照顧者,因為他們也是人,也有不完美。
同時,更是一個主動成長的開始。我們應該開始整理自己、認清楚哪一些是自己的功課,這是讓自己減少焦慮、瞭解自己、學習應對的方式,且現在的我們已經成為大人,不需要再依賴別人的力量獲得肯定或被愛,我們能夠靠自己長出自我照顧的力量,漸漸也知道培養自己信任的人際關係,讓自己有不一樣的人生!
參考書目
許皓宜(2017)。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臺北:如何出版社。
蘇絢慧(2013)。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臺北: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