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表達練習:在親密關係中運用「我訊息」

撰文/陳佳敬

二十一世紀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是一對新婚夫妻,過著平凡幸福的日子。只是,最近羅密歐的公司拓展了一項新業務,讓他最近得經常加班,因此茱葉麗都弄不清楚今天的晚餐到底要煮幾人份……

這天,羅密歐十點下班、拖著疲憊的身體踏出大廈電梯,手上提著一碗在樓下超商買的微波牛肉燴飯。他邊從公事包掏出家門鑰匙邊想,自己有傳 LINE 給茱麗葉,她應該睡了。待會自己安靜地吃完牛肉燴飯、速速沖個澡就睡吧,不要吵醒她……今晚也睡客廳好了。

當羅密歐推開家門,起居室燈火通明,他看到茱麗葉從沙發站了起來,手上拿著手機、有些冷淡地說:「你終於回來了啊。」接著她的目光從羅密歐的臉上移到他手上提著的牛肉燴飯,聲音突然大了起來:「幹嘛買超商!我把晚餐熱一熱就可以吃了啊!」
聞聲羅密歐也忍不住了:「不是有傳訊息跟妳說我今天要加班,妳自己先睡嗎?!」
「你幾點傳訊息給我的?七點!我晚餐都準備好了你才傳是有什麼用!你當我開餐廳的,要來不來隨便你嗎?」
茱麗葉說完,扭頭跑回房間把門關上,靠著門板逐漸滑落到地板,淚也從眼角劃過臉龐。
「茱麗葉、茱麗葉,妳開門好不好!」羅密歐拍著門板叫喚,他聽到茱麗葉的哭聲,焦急地想知道她現在的狀況,奈何門不開就是不開。
最後,他也累了,靠在房門外,看著起居室的鐘已超過十二點。明天七點半要出門,他現在又餓又累。
門內門外的兩人靠著門板,不約而同地在想:「我們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看完上述的故事,你覺得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呢?

「你訊息」vs.「我訊息」

心理學家 Ginott 在 1970 年代提出一致性溝通的理論,他提倡教師對學生的發言應以「我訊息」取代「你訊息」的理念,現已成為溝通的重要原則。之所以稱為「你訊息」,是因為這樣的句子大多是以「你」為開頭,訊息的內容也經常帶有「對方做錯事」的意涵。例如故事中茱麗葉的第一句話,「你終於回來了啊。」聽在羅密歐的耳中,像不像是在說「你不應該這麼晚回來!」呢?

感到被指責的羅密歐,馬上想為自己辯護、澄清自己有和茱麗葉說過今天會晚回家。因此他回,「不是有傳訊息跟妳說我今天要加班,妳自己先睡嗎?!」但聽在茱麗葉耳裡,這句話可能會翻譯成:「所以現在是怪我囉?!」認為被責備的她也要為自己辯護,拿出「你七點才傳訊息給我」的事證來對抗羅密歐的指責,並且用下一句「你當我開餐廳的,要來不來隨便你嗎?」做為反擊……

「你訊息」的溝通,往往容易淪為你一言我一語的吵架,甚至還可能翻出陳年往事、擴大戰場,使得最後彼此都受了傷、臉上都是淚,卻依然搞不清楚相愛的兩人怎麼會變成這樣?「我訊息」的溝通,則是將重點放在陳述事件本身和自己的情緒,不會有過多的臆測與指控(如:茱麗葉認為羅密歐把她當成是餐廳),因此對方較不易感到被批評與指責。除了說出自己的感受外,「我訊息」還可以表達自己的觀察、關心、理解、期待、提出解決方法等等,讓彼此有機會核對「我們的認知是不是一樣呢?」、「我們所重視關心的事是相同的嗎?」

如果羅密歐與茱麗葉能以「我訊息」來表達,對話可能變成怎麼樣呢?我們來看一看。

當羅密歐推開家門,起居室燈火通明,他看到茱麗葉從沙發站了起來,手上拿著手機。「你回來啦,我可以跟你談談嗎?」(表達期待)
羅密歐有一些緊張,不知道茱麗葉想說什麼,但還是馬上到沙發坐下。他知道最近幾乎沒什麼時間陪茱麗葉,因此正想這個案子忙完後要一起去花蓮看海散心。
茱麗葉說:「我發現你最近下班的時間愈來愈晚了(觀察),這讓我很擔心你會不會太累(表達關心),而且一個人在家,我常會覺得有些寂寞跟害怕(感受)。」
羅密歐聞聲馬上說:「我確實加班時間愈來愈多(陳述事實),對此我覺得很無奈(感受),也很抱歉(感受)常常臨時才說不回來吃飯讓妳白煮晚餐。」
茱麗葉:「我知道你們公司最近很忙(表達理解),大概會忙到什麼時候呢?(期望)」
羅密歐鬆了口氣:「下個月中!現在是最忙的時候,但忙完這個大案子我們部門就會比較正常了。到時我們找個週末去花蓮玩好嗎?(提出意見)」
茱麗葉微笑:「哇!好啊!晚餐有湯,你要熱一熱配飯吃嗎?」
羅密歐也笑了:「好啊!」

「我訊息」的對話並不是當前社會常見的溝通方式,但也不代表得壓抑自己的情緒以顧全大局。而是在兩個人有共識,但畢竟是不同個體、對事情的理解與感受也不盡相同的情況下,從「我」出發,讓彼此更瞭解對方的想法。

看完本文,你有什麼「我訊息」想和另一半說嗎?練習看看吧。


參考文獻
Manning, M. L., & Bucher, K. T. (2001). Revisiting Ginott’s congruent communication after thirty years. The Clearing House, 74(4), 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