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溝通:聽見你的聲音

撰文/龔蕾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想必耳熟能詳。當盲人站在大象的不同位置,憑藉其所摸到的部分去判斷大象長什麼樣子,每個人所得出的結論都不一樣。當盲人摸到大象的四隻腿,得出的結論是「大象是粗壯但矮小的」;當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鼻子,得出的結論是「大象是細長圓形的」。然而,這兩種結論都不是大象的真實樣貌。由此可見,盲人若無法將其在不同位置所摸到的樣貌加以統整,便無法認識真實的大象。

在我們的日常溝通中,「盲人摸象」現象每天都在發生。例如,孩子拿起手機玩遊戲,母親看見之後指責孩子浪費時間,孩子則覺得不被母親關心,兩人衝突由此產生。在這當中,母親看見的是「孩子當下拿起手機玩遊戲而沒有去學習」,沒有看見的是「孩子在前一刻剛剛寫完作業」;孩子看見的是「母親只在乎學習而不關心自己」,沒有看見的是「母親剛收到老師來信,提及自己學業表現退步較多」。無論是在親子,伴侶,或是同學之間,溝通之所以遇到阻礙,大多是因為大家站在大象的不同位置,為其所看見的「真實的大象」而據理力爭。

以下將介紹一種不同於以往但有助於日常人際互動的溝通方式,即正念溝通。正念溝通強調,溝通者需要「知己」、「知彼」,方能促使溝通朝向有效的方向發展。「知己」協助我們對「我的看見」有更多的認識,「知彼」則協助我們進入對方的世界,認識「對方的看見」。「知己知彼」協助我們去認識,溝通雙方看見了什麼、雙方看見的真實如何受到內在影響,在此基礎之上,雙方在溝通中理解與尊重彼此,方能達成有效溝通。

「知己」三步驟

在與人溝通中,我們的內在會升起無數想法,諸如「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些想法都具有評價性質,且會綁住我們,讓我們無法專心投入在當下的溝通中。因此,你可以嘗試以下三步驟來認識溝通狀態中的自己。

  • 時刻覺察內在流動的評價性想法。提醒自己把這些想法擱置,只是單純的觀察它們,「既不追隨這些想法,也不對這些想法起任何反應」(胡君梅、黃小萍,2018)。
  • 時刻覺察內在升起的感受。無論在哪個時刻,記得回到自己的身體,回到自己的內在,純然感受內在升起的種種感受。試著問自己,「我的身體感覺是什麼」、「我內在的感覺是什麼」。提醒自己,只是單純地去觀察這些感受,不隨之起舞。
  • 時常反思,在當前的溝通中「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實際上得到的又是什麼」。想法和感受能夠引領我們去看見「內在真正需求」,也能夠帶領我們去看見溝通中「實際所獲得」與「內在真正需求」之間的不一致。當這份不一致得以被看見,我們也就不再執著於「我的看見」,而願意以溝通的姿態去與對方互動,以滿足「內在真正需求」。

「知彼」三步驟

進入對方的世界、去認識「對方的看見」,需要我們先擱置「我的看見」,以不評價、專注的態度去聆聽對方的聲音。

  • 如其所是的聆聽「對方的看見」。當對方在講述自己的看見時,我們只是單純地對其所敘說的內容保持全然的開放,如其所是的接納對方的看見,不添加任何評價。
  • 方以自己的速度去敘說,就像尊重每隻蝴蝶般(胡君梅、黃小萍,2018)。
  • 試著站在對方的世界,去理解對方為何有這樣的看見,看見其背後的想法、感受、內在真正需求、實際所獲得等那些語言背後的訊息。懷著一顆好奇的心去提問,協助對方在敘說中拓展更多訊息,讓溝通雙方都得以對這份看見有更多的認識。

實踐正念溝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試著將上述「知己知彼」運用在每個溝通的時刻。當你向對方講述「我的世界」時,試著對每個當下保持覺察,認識自己的想法、感受與內在真正需求,亦去檢核,溝通中「實際所獲得」是否為「內在真正所需」;當你聆聽對方講述「對方的世界」時,試著如其所是地接納對方的敘說,不打斷、不添加、不評價,耐性等待,尊重對方當下的速度,也試著站在對方的世界去認識其所敘說的看見。唯有對「我的世界」與「對方的世界」有全面的看見,溝通雙方方能認識「真實的大象」,溝通方能朝向有效的方向前行。


參考文獻
胡君梅、黃小萍(譯)(2013)。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原作者:Jon Kabat-Zinn)。台北市:野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