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呼吸,在關係中用正念化解怒氣

撰文/朱浚溢

在生活中,朋友間有時候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莉雅才剛回到宿舍,拿起手機發現有來自小廷的十通未接來電,莉雅急著回撥…

“妳幹嘛都不接電話阿!我打了一整晚耶!”小廷生氣地説。
莉雅:“我們社團在開會,我手機調成靜音了,剛才去和夥伴吃宵夜,一直忘了調回來,所以沒接到,抱歉啦。”
小廷:“妳總是這樣,誰知道是不是眞的沒接到,還是根本故意不接!”
莉雅:“你到底有完沒完阿!就説了轉靜音啊!不是故意不接,你疑心病也太重了吧!”
小廷:“拜託,我是擔心妳耶,這麼晚在外面關心一下錯了嗎?”
莉雅:“説好聽是關心,講難聽點不就是爲了你自己,老是疑神疑鬼的,我壓力很大耶。而且就算不接,那又怎樣!”
小廷:“妳眞奇怪,以前妳總是喜歡我打電話給妳,説被關心有被放在心上的感覺很窩心,現在卻變壓力,妳到底要我怎麼做?”
莉雅:“算了,不説了,先這様吧……”(沉默)

是啊,激情隨著相處時間慢慢褪色,甜蜜開始帶著苦澀,衝突成了親密朋友彼此常見的互動方式。憤怒的情緒不被多數人接受,每當生起氣來,旁人總安撫你別生氣,好似在告訴你,生氣沒有必要、不應該。於是我們習慣壓抑,拒絕與內心的憤怒溝通,以爲學鴕鳥埋頭土裡,不看不聞不想就能不生氣。但當類似情境再發生,壓抑的憤怒仍會再次引爆,延燒得更快、更急。

其實憤怒並非全然負面的情緒經驗,它同時扮演重要的警示機制,感到憤怒正提醒我們自我需要未被滿足或未被重視,或是在關係中永遠都是犧牲給予的一方,不斷妥協自我的需求、價値、抱負理想。憤怒警示我們付出的太多,超過能負荷的極限,是時候照顧自我需求。相反的,也可能他人爲我們付出太多,讓我們覺得自己是無能的,憤怒油然而生。

開頭的小故事中也能看到,小廷的憤怒源於給得太多、太在乎,想要得到期待的回應,太過依賴對方的回應去驗證兩人的關係。由此可知憤怒中有許多是自己在意的想法與評價(不一定會與他人核對),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就是憤怒其實是種提醒與警示,提醒我們自己與他人的界線模糊,失去應有的自主。

因此,當怒氣升起的時候,請記得深深地吸進一口氣,然後慢慢地、常常地吐出來,然後嘗試用正念的方式保持這種呼吸,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體上,感受怒氣在身體上的表現。例如手會發抖,還是臉部脹熱,或者其他的感覺,都可以去有意識的注意它。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就回到了當下的自己、當下的關係。接下來,嘗試用以下 3 個小錦囊來化解你的怒氣:

(1)反思自己的需求

首先你要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並給出明確的論述(clear statement),讓對方能瞭解並正視你的需求,開啓改變的大門。例如,你和情人講電話時,覺得另一半總是心不在焉,好像對方不夠在乎你,因此生氣爭吵。此時的第一小步可爲“避免指責性的語句”,多用“我訊息”(以自己感覺爲出發點的句子)堅定表達被在乎的需求。比如你可以說“我希望你能認眞聽我說,因爲你認眞回應時,讓我覺得自己是被在乎的”。在此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需求可以深呼吸一下,感受當下內心最重要的需求,而不是在過去或者未來層面談論遺憾或遙遠的期待。

(2)停止指責他人

我們常會抱怨“這麼生氣都是因爲我的伴侶做了……若他能改變我就不會生氣了”。我們習慣先怪罪對方,把責任飛鏢投擲到對方身上。期望他人主動改變,並無助破解憤怒的迴圈,對方不願意改變時,正會加深自己心中的怒火,進而引發對衝突的無助感和絕望感。改變是可能的,只是需從自身開始。當你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不會那麼隊別人生氣了。

如果你的內心還是不斷冒出“是他不對”的想法,那就請試試看,繼續保持你對呼吸和身體的覺察,讓這些指責的想法從腦中飄過,就像是看著它們從眼前飄過一樣,飄過後還是將注意力放在當下的自己。

(3)找出最簡單可行的一小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是長時間累積而成,改變非一蹴可幾。我們冀望的轉變很大、很理想,但如果一開始把目標設的過高,成效並不佳。設定小目標,從簡單可行的開始,每次一小步,逐漸累積,小改變帶來大改變,才能慢慢破除舊有模式。另外,如果在關係中,可以邀請雙方一同來找出可行的一小步。讓關係中的“怒氣”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以及“應該走向哪裡”。

總的來說,面對怒氣,我們不用慌張,記得要深呼吸,記得正念在當下,那麼我們就會找到困境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