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日常:正念生活的七個態度

撰文/馬慈佑

很多人聽到正念時,腦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身體掃描、觀察呼吸等練習,但其實正念不僅僅是紓壓、減壓的方法,更是一種可以帶進日常的生活態度。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博士在《正念療癒力》一書中曾提到過正念練習有七個基本的原則,而今天我們將試著學習把這些原則融入生活之中。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態度:

非評價 Non-Judging

在生活裡,有各式各樣的事物需要面對,我們常常會很快地就將人事物貼上標籤,這是好的、那是壞的、這個是我喜歡的、那個是我不想要的等等,但這樣的評價往往會限縮我們的視野,一旦我們只看到自己貼上的標籤時,就會錯失更完整和全面認識他人或事情的機會。正念邀請我們專注於自身分分秒秒的經驗,完整的體驗這些經驗,以一種客觀的、不偏不倚、不加掩飾的態度來觀察或參與。當發現自己的心已經在評價時,不需要阻止它,只需要盡可能的覺察正在發生的一切。

保持耐心 Patience

在現代的生活中,我們往往強調快速和效率,並且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可以快速的得到回報,但有時候,生活中很多的事物需要時間,而我們需要學著「給時間一點時間」。當我們在談到耐心時,並不表示我們需要壓抑自己的衝動來等待,事實上,耐心是一種智慧的形式,耐心表示我們了解也接受,若干人事物只能依其自身速度展現。我們都需要給自己若干空間來涵容不舒服的經驗,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當下生命的真實呈現。

初學者之心 Beginner’s Mind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過和嬰兒接觸的經驗?在嬰兒的眼中,每一件我們認為再尋常不過的事物都如此驚奇有趣,每一樣東西對他來說都是嶄新的、未知的,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接觸。在這裡,我們向剛出生的嬰兒學習,學著當面對每個人事物時,把他看成這是我們的第一次接觸。

因為,生命中沒有任何一分一秒是一模一樣的,每一秒都是獨特的,蘊含了各種可能。也許你可以實驗看看,當下次遇到你的朋友或同學時,先不以你腦中的想法、觀點甚至是記憶來認識他,而嘗試去看到他當下所呈現的樣子,或許會有不同於以往的發現。

信任 Trust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我們的生活充滿著各種專家權威、數據資料等等,我們會根據智慧型手錶上的數字來判斷我們是否睡的香甜,卻不注意早上起來時我們是否神清氣爽;我們臣服於某些專家權威的說詞,卻不重視自己的感受或者直覺。在正念中,我們學著逐漸發展出一種信任自己、信任自身感覺的態度。這不是說我們要完全忽略外在的訊息,這只是在告訴我們,我們不需要一味的追求外在指導,卻忘記自己的聲音。你永遠不可能成為另外一個人,你只能期待更充分地成為自己,而做自己並不只是一個權力,更是一份需要學著去承擔的責任。有趣的是,你越培養對自己的信任,你就越能信任他人,並看到別人良善的一面。

不強求 Non-Striving

有很多人在剛接觸正念時,會分不清楚「努力」和「不強求」的差別,誤以為所謂的無為就是不做任何行動和改變,其實這兩者有一個明顯的差別:「努力」關注的是過程,但「強求」關注的是結果是否如我所願。事實上,不強求的態度即是在提醒我們,很多事物是超越我們單獨的掌控的,我們並不總是能決定每一件事情發展的方向。在生活裡,我們可以試著學習允許分分秒秒所經歷的一切存在於當下,因為它已經是如此了。

接納 Acceptance

接納,意味著願意看到事情當下的本來樣貌。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對於事物都有不同的喜好和優先順序,而當事情不如我們所預期時,我們會感到難以接受,有時還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抗拒這些已經發生的事實。但是,這些抗拒並不會改變結果,只會讓我們在過程中對自己和他人製造更多的痛苦和壓力,也讓我們更沒辦法自我療癒和改變。這並不是說抗拒是錯誤的,事實上這是自然的發展,也是療癒的歷程。在真正改變之前,你必須先接納自己的真實樣貌,這是一種對自我的慈悲與智慧的選擇。

放下 Letting go

對於討厭事物的存在我們很難接納,而當喜歡的事物不復存在時,我們也往往難以放下。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事物的樣貌是會隨著時間變動的,有時候我們太過於沉浸在我們記憶中的樣貌,無法看到它當下所呈現的樣子。其實接納和放下背後有一個共通的秘密——順其自然的接納事物當下的本來樣貌。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裡,我們會遇到不同的挑戰,也許你可以試著想想看,哪一個態度也許是你目前的功課?而哪一個態度是你想要培育的?也許你會發現,這些態度並非互不相關,因此選擇一個態度,將這個態度帶到日常生活中,也許不知不覺裡,你也會逐漸培養出其他的態度,並且看到正念帶給你的改變。


參考資料
胡君梅(譯)(2003)。正念療癒力:八周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原作者:Jon KabatZinn)。新北市:野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