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疾病共舞:疾病中的自我照顧

撰文/龔蕾

那時的你,認為每一天都會理所當然的進行,吃飯、上課、睡覺的生活甚至讓人覺得有些枯燥。身體從未出過大毛病,而你也從未把「身體安康」的祝福放在心上。趁著年輕,雖然偶爾會熬夜打遊戲、為減肥而不吃飯,但你也從未踐踏過自己的身體。

有一天,當疾病突然來襲,你不再是你自己。胃口不好,食不下嚥,美味的食物入口轉為苦澀。疲憊不堪卻又無法入睡,輾轉反復起身去看時鐘,一點,一點半,兩點,等待破曉的時間好漫長。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望著樓下通勤的人群,來來往往,心裡升起絲絲的嫉羨。躺在病床上的你,連走路都可能摔倒,更不用說去上課了。這時的你,唯一的心願是,身體安康。

為什麼是我

自從疾病來襲,你總是問自己「為什麼是我生病了,而不是其他人」。醫生也許會告訴你答案:可能是先天性遺傳基因導致,或生活習慣不佳引發,或病毒感染所致。以上也許都正確,但你心中仍感到困惑,「其他人也可能遭遇這些,為什麼只有我生病了」。這份疑惑,夾雜著憤怒、沮喪與生氣,深刻反映了疾病帶給你的壓力。然而,這就是你尋找答案的方向。除了生理層面,你可以從心理層面去尋找蛛絲馬跡!

精神免疫學告訴我們,越來越多的疾病與壓力有關,諸如胃潰瘍、暈眩、高血壓和部分心臟病,都與壓力有關(楊芷菱,2002)。一般情形下,人體有強大的免疫系統,保護身體、抵禦外界。然而,當人長期身處在壓力之下,尤其是未能找到抒壓渠道,壓力會持續累積,而免疫系統的防禦功能則會慢慢減弱(楊芷菱,2002),人也就積久成疾了。

自我照顧三部曲

當你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思考時,將會對「為什麼是我」有更多的發現,但你還是渴望快些好起來,找回那個健康的自己。然而,「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免疫系統沒法在短時間內疚恢復到以前的狀態。在修復身體的這個階段,你可以試試疾病中自我照顧三部曲。

重新認識你自己

罹患疾病時,試著問自己下面三個問題,去重新認識你自己。

首先,生病之前你的情緒狀態為何,生活壓力狀態為何。例如,你是否感覺到精神高度緊繃,整個身體好像隨時都處在「戰鬥」狀態;你是否時常感到憂鬱、沮喪,或是生氣、憤怒。其次,這種情緒糟糕、身體高度緊繃的狀況,一般在什麼情況下發生,會持續多久,而你是如何因應的。在照顧自己的身體與心理健康上,你嘗試過哪些方法。最後,當你生病的話,你會收穫哪些需求的滿足。例如,許久未見的父母會日日陪伴在你身旁,或是一段瀕臨結束的親密關係得以持續,或是你終於辭去不喜歡的工作等等。

你不等於疾病

當你得以重新認識自己時,試著問自己,「這是我要的人生嗎」,「以後的日子,我也繼續這樣過下去嗎」。疾病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告訴你必須要改變(楊芷菱,2002)。疾病可以是危機,也可以轉機,關鍵在於,你要不要改變。

但是,你可能會沮喪的告訴周圍人「我生病了,什麼都做不了」。一位罹患「閉鎖症候群」的患者,除了左眼能夠眨眼,其他什麼都不能動,卻寫出了一本感動世人的自傳。誠如書中所言,疾病猶如潛水鍾一般禁錮了我們的身體,但我們的大腦依舊可以像蝴蝶一般繼續飛舞(邱瑞鑾,1997)。是的,你的確生病了,但你不等於疾病,你就有足夠的力量,做出改變!

開始好好過生活

疾病要你做出改變,並不是要你變成另外一個人,而只是要你開始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從當下開始學習如何照顧自己,與疾病共處。你可以試試做三件事情。

首先,改變原有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營養和運動對身體健康尤其重要,挑選那些對身體有益的營養食物,制定適合自己的運動型態與頻率,增強體力與活力。其次,聆聽內心的情緒之聲,練習抒壓之道。罹患疾病本身就是件高壓事件,身處在當中,難免會感到害怕、憤怒、或失去希望。試著不去阻止它們,單純地聆聽它們在腦海中展翅的聲音,與它們在一起。嘗試做些抒解壓力的活動,例如與人聊天,繪畫,寫作、散步等,讓壓力無法累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為自己做些快樂的事情,讓身心有機會享受快樂的滋養!

與疾病共舞

罹患疾病雖然痛苦,但也有重大的意義。儘管疾病禁錮了你原有的力量,你卻得以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開始思考如何「改變」。當你開始好好照顧自己,找到適合的抒壓方式,享受快樂的滋養,你就改變了與疾病的關係,就像是潛水鐘裡的蝴蝶,依然可以展翅飛舞。


參考文獻
邱瑞鑾(譯)(1997)。潛水鐘與蝴蝶(原作者:Jean-Dominique Bauby)。台北市:大塊文化。
楊芷菱(譯)(2002)。抗癌無懼活得更好(原作者:G. Anderson)。台北市:張老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