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之外?─談能力與價值觀在生涯規劃的重要性

撰文/林文怡

在大學的求學過程裡,一方面我們在累積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學習經驗,另一方面我們也同時面臨了未來的生涯思考,究竟現在所念的科系是否能幫助自己未來的就業與發展?現在學習上若遇到了挫折,是否代表自己就不適合或不喜歡這個領域呢?但是如果要轉換領域,又該如何找到自己所喜歡或適合的方向?這些問題,你是否也問過自己呢?

規劃生涯方向時,我們除了盡量摸索出自己的興趣之外,心理學家 Rene Dawis 和 Lloyd Lofquist 在工作適應理論中,提到人要在工作中獲得滿足,其實是需要好幾個向度的配合,包含個人的興趣、能力、價值觀、人格特質,以及工作所能提供給個人的回饋,若個人特質與工作的部分能夠互相媒合,讓個人在工作中不斷獲得正向的回饋,才有可能讓個人在工作上得到滿意,並且持續不斷的投入在工作中,而感到工作帶來意義與快樂。

找出自己的能力與專長

所以我們在考慮生涯方向時,也必須回頭省視自己的能力取向,比如國中小學階段,我們可能做過性向測驗,讓我們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的能力較為擅長,而高中選擇的一、二、三類組,也可能是我們在學科能力上的不同專長表現,換言之,學科成績是其中一種讓我們瞭解自己能力的方式,平常的生活或社團經驗也可以讓我們發現自己不同的能力所在,比如音樂、肢體、語言、空間…等能力。仔細想一想,當你做哪些事情的時候,你會覺得做得得心應手?能夠快速又正確的完成,甚至有更多超越的空間呢?

瞭解了自己的能力之後,比較能幫助我們去評估自己若要以興趣做為職業,自己可能可表現的程度,或者還有哪些需補足的地方。興趣與能力的交互作用下,會影響到我們工作或學習的滿意度,試想如果做一件我們喜歡的事情,又能表現得很好,自然會對自我感到滿意與開心,而這樣的正向成功經驗也會帶給自己繼續投入的力量,相反的如果做一件自己原本喜歡的事情,但是成果總是不好,不免就會帶來挫折感與自我懷疑,此時我們不需急著放棄自己原本喜歡的領域,而是可回頭想想自己的能力是否還有可提升的空間,以及在學習上的挫折是否有機會跨越,幫助自己建立正向的成功經驗,也就是累積了繼續投入的信心!

檢視工作與生活的價值觀

瞭解了興趣與能力,我們就比較能鎖定自己未來想從事的工作領域,但是在不同的工作中,我們仍然會出現不同的抉擇,這背後可能更要細究的是我們每個人在面對工作與生活的價值觀,而價值觀不只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內在較需要被滿足的需求

價值觀包含了:

(1)成就感:個人的能力能獲得善用並透過工作的過程中獲得滿足與成就感。
(2)舒適感:希望工作中能得到較多安適感,壓力較少。
(3)地位取向:希望透過工作能獲得他人的重視以及在該社群中的地位。
(4)合作貢獻感:除了重視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也重視自己如何做能夠幫助他人。
(5)安全感:希望工作能夠避免冒險,在一個安全有秩序常規的環境下工作。
(6)自主感:比較重視自己能夠依照自己的意願做事,而非完全聽從上司的指示,較需要有自主的空間。

每一份工作可滿足的價值觀不同,當我選了一份可以善用我能力的工作,我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心力投入,而這可能會使我的生活變得忙碌,若我又希望有個舒適的生活,這兩者可能會產生一些抵觸,多去瞭解自己的價值觀,也就是更進一步的去衡量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所重視的是哪些東西,我們不太可能在一份工作中滿足了所有的需求與期待,但是在取捨的過程中,也會更進一步的瞭解自己對生命的價值與重視的向度所在。

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除了社會的脈動在改變,我們自己也會隨著人生閱歷的不同,而有了想法與興趣上的轉變,多瞭解自己的興趣、能力與價值觀,並注意相關職業的動態與資訊,保持選擇的彈性空間,必能幫助自己在生涯的道路上,逐漸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