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自殺

撰文/駱雅婷

果我能防止一顆心破碎
我的存在就不是枉然
如果我能安慰一個痛苦的生命
或者減輕一個傷痛
或者幫助一隻昏厥的知更鳥
再回到牠的鳥巢
我的存在就不是枉然。
艾蜜莉 狄瑾蓀 Emily Dickinson ( 1830-1886 )

一、前言

「自殺」對我們來說是個沉重的議題,在我們的文化脈絡下更是個不可多談的禁忌。當身邊的摯友、至親,甚至是我們自己,在面對生命中的難題,迷惘於無法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出口時,陷入了一種無望、無助、無價值感的低沉情緒,好像再也跳脫不開來。

當我們在面對身邊親友自殺身亡的失落時,更是有許多難以說出口的羞愧、罪惡及傷痛。遺族們有許多的疑惑,疑惑著:「為什麼要自殺?」「為什麼?」那麼「自殺」,對我們來說到底是什麼?它背後所傳達的訊息是什麼?當他(我)們腦袋裡想到自殺這樣的選擇時,他(我)們處於什麼樣的困境與迷思?而我(他)們還能為他(我)做些什麼?

二、危險因子

個人危險因子:

  • 精神病理: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躁鬱症、人格疾患等。
  • 自殺史:曾經(多次)自殺者。
  • 認知、人格因子:負向思考、挫折容忍度低,認知功能較不成熟,不良的社交技巧、不良的問題解決技巧、自我控制力差、情緒調適失常等。
  • 生物因子: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慢性疾病。
  • 物質濫用

家庭危險因子:家庭支持系統、家庭關係裡的困境

  • 家族史(精神疾病/自殺)
  • 夫妻關係
  • 親子關係
  • 獨居、移民

三、保護因子

  • 家庭凝聚
  • 宗教信仰
  • 人格特質
  • 壓力因應策略

四、生活壓力

  • 失落:學業、工作、健康、愛情、婚姻、理念、自由、經濟。
  • 喪親:配偶,至親。
  • 創傷:身體或性虐待。

五、自殺遺族

  • 衝擊、震驚、悲傷和罪惡感:
    得不到答案的為什麼:不解、拼湊原因
    與自殺連結的恐懼:害怕自己或身邊的人一樣會自殺
    悲傷、憂鬱
    自殺的念頭
    怪罪:自責、罪惡感、怪罪他人
  • 無法言說:
    羞恥
    污名化

六、對於「自殺」的迷思

  1. 自殺者生前透露的訊息或徵兆
  2. 談論自殺反而容易挑起自殺行為

七、生命的出口

殺背後的訊息

自殺是個求救的吶喊,反映出當事人以面臨無法負荷的壓力與困難。然而,當事人的情緒是反覆且矛盾的,他們想要解決當前的問題,但似乎找不到著力點,而陷入無助、無望。因一時的情緒高張或衝動而自殺,此時需要關注當時人的衝動控制與情緒管理
找不到位置安放自己。

我們的位置

陪伴:傾聽、瞭解自殺的計劃、陪伴
尋求協助:陪伴當事人尋求協助
自我照顧

最壞的狀況

「生命已經沒有什麼意義」「已經沒有什麼辦法可以逆轉現在的困境」「我沒辦法再走下去了」「什麼都完了」「死是唯一可以解脫的方法」。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到了谷底,已經面臨沒有辦法可解決的困境時,事情就是這麼的糟,最壞也就是這樣。那這時候的我們如果有一點點的光讓我們看見生命的出口,那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嘗試,朝那一點點的光走去。

八、資源

本部中心:和平東路綜合大樓五樓 電話:(02)7734-5363、(02)7734-5364
校內分機:5363-4 傳真:(02)2395-7298
公館校區:理學院 B 棟大樓一樓 電話:(02)7734-6451 校內分機:6451
林口校區:健康與輔導中心二樓 電話:(02)7714-8438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鄰近的醫療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