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律心
認識你心中的角落生物
今天我想分享一本日本繪本—角落生物,書中描繪了一群躲在角落的好朋友,只要彼此靠在一起,就覺得好安心、好自在。角落生物有許多主角,包含:太在意他人眼光的貓、不確定自己是誰的企鵝、怕冷的北極熊、假冒蜥蜴的恐龍,以及被吃剩的炸豬排……等。
角落生物聽起來很邊緣,但其實它就像是每個人內心裡不想或害怕被人知道的黑暗面,有著不得不隱藏的弱點,在某些時刻讓我們感到既孤獨又落寞。有的時候,我們假裝堅強、看似不在意,想要把我們心中的角落生物丟棄,卻發現越是置之不理,它就越喜歡在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出現擾亂你的生活!現在,讓我們認識一下在你我心中都可能存在的角落生物吧!
特性一:在意他人,常搞得自己很累
特性二:自我懷疑,不確定自己是誰
特性三:隱藏原本的樣貌,偽裝成別人期待的樣子
看完上述角落生物的介紹後,是不是覺得自己身上也有著相似的特質呢?人是群居的動物,在這浩瀚的星球裡我們都試圖找尋一個安適自在的位置,也希望從他人眼中的正面回饋來肯定自我的價值。而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如果我們無法達成自身期待的理想狀態,我們便容易感到焦慮不安、孤獨,甚至將自己視為一個「不夠好」的人。此時,心中的角落生物便會悄悄現身,讓我們越來越害怕受傷,不敢碰觸自己真實的樣貌。
不一樣,並不可恥
我們都渴望他人可以接受自己真實的模樣,但在我們表現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時,卻容易對自己的不一樣感到驚慌與無助,而不小心掉進「融入他人」、「討人喜歡」的陷阱中,逐漸出賣自己,變成他人需要自己長成的任何樣子。選擇勇敢呈現自己的不一樣,似乎是一種挑戰與冒險,就像是角落生物中怕冷的北極熊,乍聽之下有些荒謬,北極熊怕冷要怎麼活下去呢?於是牠包袱款款,逃到了溫暖的南方,喝自己喜歡的溫茶、泡著溫泉,與一群角落生物開啟了另一種生活。
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有些時候選擇了某一個科系,發現自己並不那麼喜歡卻又難以回頭;不談戀愛被當成怪人,一旦談了戀愛,結婚生小孩,終點彷彿一眼就能望穿;有些人孤單的長大,未曾感受過家庭的溫暖,卻被困在要盡孝道、要原諒的矛盾與衝突中。在社會、文化的要求下,有許多的「應該」、「必須」,告訴你這樣不行、那樣不對。於是我們明明是恐龍,卻要假冒成蜥蜴,害怕真實的自我被發現、被取笑、被唾棄,以爭取他人的認同。最後,變得像是忘了自己真正模樣的企鵝,不斷地在生活中尋找一個能夠證明自己是誰的答案來感到完整。
我們擔憂袒露脆弱、隱藏某部分的自己,卻又暗地神傷自我的迷失,在真實與虛假之間難以拿捏。也許,展現自身原本的樣貌並不如想像中的可怕,滿足不了他人的期待也沒什麼大不了。給自己一點時間,做自己本來就不容易。
現在就是我最好的樣子,讓我們活得剛剛好!
在心理治療中,我們常常在談「自我覺察」、「自我接納」。聽起來很美好,但如果我們覺察後的自我,是自己也不喜歡的怎麼辦呢?又該怎麼接納這不完美的自己?靈性探索學者 JeffFoster 認為,接納就只是在當下重新發現此刻的感受,無條件允許它們的發生。於是,我們練習承認此刻的真實,不管這和夢想、計畫落差有多大;看清真相與本質,而不是我們對它們的期待和投射。我們勇敢地承認自己就是不完美、承認那些無助與脆弱,甚至是承認對自己的厭惡。
當不必再假裝自己很好、一切都沒有問題時,失敗、不完整被允許了。或許,所有我們生命遭遇到的苦難都是在邀請我們回來接納現在,不過份張揚、也不隱匿自身,因為即便是受傷的自己,也依然是動人的,無須包裝。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其實在接受教養與教育過程中,也許都因為做得好或做得不好的評價,自己成為了角落生物,懷疑自己、無法融入群體,偽裝成他人期待的模樣,對自己不甚滿意。我們帶著秘密與各種失落,在旅途中與其他角落生物相會,如果我們不再是批判角度,僅僅是互相接納如其所是的自己,放心地展現自己真實的模樣,我們可能會發現,原來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人也跟自己一樣,如此不同但又各自綻放。而如果暫時尚未找到其他的角落小夥伴,也請不要灰心,靜靜地在角落給予自己陪伴,就是送給自己生命最好的禮物。
參考資料:
- 高雅溎(譯)(2015)。角落生物的生活:這裡讓人好安心(原作者:橫溝由里)。臺北市:布克文化。(原著出版年:2012)
- 田育慈(譯)(2013)。不完美的禮物(原作者:Brene Brown)。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0)
- 程敏淑(譯)(2014)。不再試著修補生命(原作者:Jeff Foster)。新北市:木馬文化。(原著出版年: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