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 筳
小草的父母這一年來總是不停地激烈爭吵,爭吵後,還會向他訴苦、要他表態誰對誰錯。
小草的生活全部變了樣,他變得不喜歡回家,時常刻意在外面待到很晚,但同時又擔心如果自己不在場,父母可能會越吵越兇,也發現自己這一年來時常感到胃痛、想吐、容易緊張。
而在親密關係中,小草也發現,自己很容易感到焦慮不安,擔心對方會出軌、害怕對方有一天會不愛自己……和另一半的關係岌岌可危。
小草覺得再這樣下去,自己真的要崩潰了……於是找了諮商心理師談談,他很困惑…
為什麼自己那麼容易受到家庭影響?為什麼在關係中,時常莫名感到焦慮、緊張?
家庭真的會影響我們嗎?
每一段人際關係,都有它獨特的運行系統,而家庭,是我們的第一段關係,且可能陪伴我們一生。
每一個人,是家庭中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獨立的個體,因此我們身上擁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也有著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與家人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像是一張白紙,靠著觀察、模仿、學習來吸收一些觀念、經驗與感受,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也會隨著我們進入到其他的關係系統中。
家庭會如何影響我們?
在我們還很小的時候,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無所知,最能影響我們的就是主要的照顧者,進而形成了「首要依戀關係」。諮商心理師蘇絢慧(2013)在〈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一書中寫道,孩提時主要照顧者的照顧模式,將會影響被照顧者日後在其他關係中的應對方式,她將照顧模式與影響分為四類:
健康與安全依戀關係照顧下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在安全、穩定、尊重的環境成長,被視為完整的個體,他們沒有被他人剝奪獨特的自己、不需要擔心會被丟棄、拒絕、忽略、責備,在這樣安適成熟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能夠在關係中付出愛、擁有愛,同時能夠保有原則、有界限,成為既有能力照顧自己,又能照顧他人的人。
權威與高壓式教養下的孩子
受到主要照顧者剝奪了個人的主體性,強勢的照顧者漠視了他們的需要、想法、感受、行為等,被動地接受大人給予的一切,依附在這樣強權、威嚇的照顧者底下,他們認知到自己是一個弱者、依賴者。這樣的關係下,可能導致在面對未來的人際關係時,除非面對比自己更加強勢、有權力的人,否則很可能複製了之前權威照顧者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他人。
備受寵溺或完全被供應的孩子
從小便感知到自己的一切行為對於照顧者具有極大影響,他們總是世界的中心,這樣的孩子會學習到,對別人的一切感受、情感、想法,都不需要去關心。在人際關係中,他們是主角、握有權力,他人則是被支配的配角。而在親密關係中,可能導致他們不太在意對方的感受,如果有人無法回應自己的需求,便習慣以「討」、「要求」待人,讓人束手無策。
被忽略或被漠視的孩子
從小被忽視的孩子,他們無法在自己的經驗中體認到自己是與人有連結的,他們在生命的最初,就失去了依戀關係。他們沒有能力與人建立連結,因為他們沒有經驗過親密、分享、依賴,他們也不知道,自己之於其他人,存在著怎樣的意義。因此他們可能在與人相處上,呈現疏離的狀態,不會因為他人而有太多的情感變化,也不會輕易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我們都可試著檢核看看,自己身上有沒有帶著家庭給我們的影子呢?
我不是完美小孩…因為…也沒有完美的大人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2017)寫道:軀體成長了,心靈卻遺留在童年某處,成人的軀殼於是被身為孩子的『彆扭』與『渴望』雙重情緒禁錮。
兒時的家庭經驗,帶給我們不小的影響,然而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無法選擇怎麼被對待,有人可能會疑惑:「知道了家庭的影響,然後呢?」,也可能想「只要把我現在不順遂的原因歸咎於我的過去,就能改變了嗎?」探索家庭並非是為了將身上的痛苦有所歸咎,而是更加認識自己的一條路,我們不是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大人,能夠整理自己、認清楚哪一些是自己的功課,這是讓自己減少焦慮、了解自己、學習應對的方式,且現在的我們已經成為大人,不需要再依賴別人的力量獲得肯定或被愛,我們能夠靠自己長出自我照顧的力量,讓自己有不一樣的人生!
參考書目
約翰‧布雷蕭(2006)。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契機。台北:張老師文化。
許皓宜(2017)。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台北:如何出版社。
蘇絢慧(2013)。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台北:寶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