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都是小王子─溫柔拾起成為大人路上失落的自己

撰文/楊沛頤

成為大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還是孩子的時候,從來沒想過一下子就來到該是一個大人的年紀了;也不知道為什麼就被賦予許多成為大人該有的樣子,然後,懵懵懂懂的帶著這些樣子往前走…。現在,讓我們隨著《小王子》的旅程,一起探訪有著不同生活樣貌人們的故事,隨著花兒的刺、點燈者、人們道出孤寂與迷航,讓走在同一路上的我們,映照出旅程中的自己,溫柔地展開屬於自己的冒險。

「花兒們都是很脆弱、很天真無邪的。
它們只是為了要保護自己,
因為它們相信,那些刺可以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好欺負。」
(聖修伯里,2007,頁 66)

小王子這麼描述他的花兒。

有時候,我們也很像帶刺的花兒,在某些時刻、某個人面前、或面對某些事時,需要一些刺來保護自己;這些刺要對抗的也許是我們厭惡、恐懼或不願示弱的對象,又或者,是我們內在的脆弱。好像是相信這些刺可以讓自己變得強壯一些,在不得不面對世界的時候,可以站穩,不會在現實面前落荒而逃,再嘲笑自己的軟弱。但有的時候它們也會不小心刺傷別人,而又再刺傷自己。

這些刺,就好像是一件戰袍,需要的時候我們穿上它,它讓我們感受到力量、戰鬥的勇氣;但同時,它也很沉重,重得讓我們一脫下它,就希望再也不要穿上。這些刺是在什麼時候長出來的呢?拔掉它會不會讓自己變得很赤裸?不那麼喜歡它,但要丟掉它也有點擔心和猶豫。

「國王、愛慕虛榮的男子、還有酒鬼和企業家,一定都覺得這個人很可笑。
但在我眼裡,這個人的工作,才是最有意義的。
因為只有他肯專注於自身以外的事情。」
(聖修伯里,2007,頁 131)

這是小王子在旅程中遇到的點燈人。

我們越來越無法否認在成為大人的路上,有的時候自己會忍不住變得自私或貪婪,一開始我們並不習慣這樣的自己,但日子過久了,就忘了。忘了我們曾經活得純粹、活得自在,也許要面對內在的陰暗面實在難以承受,所以寧可理所當然的支持它,將它化為一種不得不的天性。

人生的追尋是永無止境的,只是以前的我們還沒發覺,原來在這樣的追尋裡我們一不小心就會被自己的慾望吞噬,心裡的願望和在乎越多,心靈的空間就變得越小,小到只看得見自己、看不見別人。即便如此,我們依然不放棄要讓自己活得更灑脫、更寬廣,眼裡看得見彼此。

小王子再次開口問:「人們都在哪裡呢?在沙漠裡有點寂寞呢…」
「在人群當中也會感到寂寞的。」蛇說。
(聖修伯里,2007,頁 151)

孤獨,就像是影子,只要生命存在,它便存在。我們都無可避免地要承受生命的獨立與自由所帶來的孤寂;不屬於任何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要面對。因此,我們自然的渴望與他人擁有關係,這樣的連結可以讓孤獨的感受在關係裡舒緩、得到依靠。

只是,隨著自我的茁壯,在成為一個自主而成熟的個體時,卻與孤獨越加靠近,即使在人群中、在關係裡,也無法閃躲。有的人,因此浸泡在黏膩的關係裡迷失自我,也不願承擔孤獨的重量;有的人,堅挺的與孤獨為伍,卻總是不經意又被它潛藏的恐懼擺了一道。我們都不知該如何是好,但仍努力找尋與孤獨相處的方式。或許我們有時候可以抬頭觀望、有時候可以俯首沉思,不論在孤獨裡的我們是什麼模樣,都不會讓自己在孤寂中落下,悠然走在心裡獨有的空間,守護著自己的存在。

「他們不滿意自己住的地方嗎?」小王子問道。
「沒有人會安於自己的地方。」鐵路局員回答。
(聖修伯里,2007,頁 184)

我們會航向哪裡呢?這一路的探尋似乎沒有休止的一天,常常我們有的感受只是一片茫然,不確定哪裡會是最好的歸屬,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抵達,也許心中更渴望的又是淋漓盡致的流浪。當心在飄泊、擺盪著,尋尋覓覓一處落腳,不甘於此刻的平凡與空虛,總是反覆探望心中的渴望,這時敲敲它的門、看看它現在的樣子,靜靜地問候它。

所有不安於現狀的追求,都懷有著希望可以更好的盼望,但當外在條件越安定,這樣的改變卻可能越不容易跨越,在內心騷動與不安的暗潮洶湧下,不得不催促自己正視內在真實的聲音。因此並不是所有的跨步都是容易的,當我們決定要離開或改變的同時,也一肩扛起對未知的恐懼、對選擇負責的焦慮,毅然決然地上路成為自己生命的勇者。

現在的你,一切都好嗎?在漸漸成為一個大人的同時,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是否還記得心中的小王子,那個總會讓你想起自己真誠與純粹的溫暖存在,當你向內心停靠的時候,他就在那裡;不曾遠去,只是遺忘了。

一路上,領略了成長帶來的苦澀與甜美,所有的感受都在為自己指引一條更加穩健且自在的路,雖然路上的自己,有時候仍然有一點困惑,但總是努力安頓自己的不安、溫柔地拾起心中的失落,學習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坦蕩、走得更像自己。


參考資料:
聖修伯里(2007)。小王子。台北:核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