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心理學─《真實的快樂》

撰文/白泰澤

你快樂嗎?什麼又是真實的快樂呢?在此同時,心理學家們常思考:快樂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嗎?或者快樂像寶可夢(Pokemon)裡的寶貝一樣可遇不可求?

幸運的是,目前心理學家們對於快樂已經有比較多的發現,塞利格曼博士(Martin Seligman)在他《真實的快樂》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快樂公式,讓我們得以知道如何追求快樂,甚至於是更真實、令人滿足的快樂。這個公式是:

維持快樂的長度(H)=天生的快樂程度(S)+生活環境(C)+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

一個人「天生的快樂程度(S)」似乎受到遺傳的影響,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樂觀,但遺傳性並不代表不可改變,有些遺傳來的基因特質,是不可改變的,如癌症機率;而其他遺傳的心理特質,如悲觀和恐懼,是可以改變的。在本篇文章稍後提到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中,會說明如何改變自己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觀點。

此外,每個人的感受似乎也會有趨中的現象,即使中了超級大樂透,也不會一輩子就這麼興奮下去,快樂的範圍就向體溫一樣,即使有快樂的事情始我們情緒上揚,也會把我們拉回平常的設定,幸運的是負向情緒也是如此,我們也能夠適應一些壞事情。

天生的快樂程度會使快樂無法上升,但下列兩個因素則可以提高快樂的程度:

一、 「外在因素(C)」的影響,包含八個面向

  1. 金錢
    危及到生存的時候,金錢的確會帶來快樂,但在基本生活充足後,金錢對增加對快樂的影響並不大。
  2. 婚姻
    婚姻與快樂的關連性強,但因果仍有待確認,是因為結了婚,所以比較快樂,或是因為快樂的人比較容易找到結婚對象,還有待釐清。
  3. 社交生活
    最快樂的前 10%中,幾乎每個人都有親密的友伴。
  4. 負面情緒
    跟大多數人的想法相反,遭受不幸與打擊並不表示你不能享有很多的歡樂。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現女性得憂鬱症的比例比男性高,也比較傾向於負面的情緒。但女性經驗到正向情緒的頻率也比男性高。這和最近的研究知結果是一致的:正向和負向情緒之相關性不高。
  5. 年齡
    隨著年紀增長,生活滿意度會提高,愉悅的情緒會下降。
  6. 健康
    個人主觀對健康的認知,對快樂會有所影響。癌末的病人與客觀健康的人之快樂程度並沒有差多少。
  7. 教育、氣候、種族和性別
    女性的正向情緒強度高於男性 。教育、智慧、氣候和種族等因素影響快樂的程度並不高 。
  8. 宗教
    有宗教信仰的人生活滿意度高,也較快樂。

塞利格曼博士總結道若想透過改變外在的環境來增加快樂的程度,你應該這麼做:

  1. 移民去住在富裕而民主的社會;不要住在貧窮而獨裁的社會
  2. 找個人結婚
  3. 維持可以投入的社交生活
  4. 尋找靈性的信仰

二、 「自己可以控制因素(V)」的影響

第二個可以提高快樂程度的因素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這個部分可以從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間點來看:

對過去感到滿意

對於過去的好事我們不感恩,以及對壞事誇大,是造成我們不滿意過去的主要原因,改變這個狀況的方法是:(1)學會感激周遭的人,這會放大好事情對你的影響;(2)寬恕那些傷害你的人,這會解除壞事情抓住你的力量,甚至可以將壞的記憶轉變成好的。那些常心懷感恩和能夠寬恕他人者,會比較快樂。

在當下感到滿足

在當下若一個人只追求生理上的感官享受,則會發現這樣的愉悅或激情是短暫的,且這個快樂並無法建構未來。但若一個人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投入有意義的工作,或許過程並不輕鬆,但事後心理上的滿足感則可以保留較長的時間,換句話說,這樣的人的可以維持比較久的快樂。

對未來感到樂觀

找到好事情的永久性和普遍性原因,而對不幸事情則以暫時性和獨特性來解釋,是對未來保持希望的兩大支柱;若相反過來則會讓人對於未來感到絕望。透過反駁自己的悲觀想法,保持對於未來樂觀感的人也會比較快樂。

社會心理學的實驗發現快樂的大人和小孩比較具有同理心,更可能展現利他行為。當我們快樂時,比較不會把注意力中到自己身上,我們比較喜歡別人,甚至願意與陌生人分享我們的好運。當心情低落時,我們不相信別人,變得內向,並且集中注意力到保衛自己的需求。正向情緒不只是為你自己帶來快樂,還可以使你和外界的互動更成功,是創造雙贏的正向特質。

總而言之,若你想要維持長久的快樂,可以從生活環境和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著手,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努力與練習,來讓自己和周遭的人都更快樂吧!


參考資料
Seligman, M. E. P. (2002/2003). 真實的快樂(洪蘭譯)。臺北市: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