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 VS. 獨立 — 在親密的家庭關係中,保有獨立的自己

撰文/劉子寬

「以前總是聽著爸媽的建議,乖乖唸書也考上了好大學,我怎麼做?」
「現在念的科系是爸媽希望我念的,那畢業之後我可以依照自己想要的嗎?」
「爸媽總是告訴我可以怎麼做,但我想做的都跟他們不一樣,該怎麼辦?」

正歷經求學生涯的你,會不會常有這樣的疑惑在心中出現呢?

身處於華人文化下的我們,在家庭關係中時常需要面對所謂的「親密」與「獨立」的平衡,而這平衡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個性發展,也帶來了生涯抉擇、人際互動等大大小小的影響。那我們可以如何去找到「親密」與「獨立」的平衡呢?

一、「親密」 vs. 「獨立」

「親密」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就像是透過達成爸媽對我們的期待,來表達對爸媽的愛,是一種重視他們的方式,也是展現親密的表現。而「獨立」則代表著個人,可以理解且區分出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想法是什麼,而哪些又是他人帶來的影響,過程中能夠去分享想說的,更能夠去執行想做的,會是獨特個體的展現,也充分表現出自己真實的樣子。

如果我們「關係過於緊密」,而「疏忽自我需要」,我們的內在會發生什麼事?

就像是為了滿足爸媽所有的期待,而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過程中越做越疲憊,也越做越沒動力,感覺人生是為了爸媽而活一樣,總是忽視自己的需要,而感到沒有希望,似乎只為了維持跟爸媽的親密關係,不想讓他們不開心,但卻也忘了自己,使得心中時常感到滿滿的無奈、無力又糾結的心情。

而當我們「重視自我」,而變得「忽視關係」,我們的內在又會是什麼情況?

如果當我們辛苦考上爸媽所期望的學校後,卻突然堅定且執意地說要休學,要離開學校去學其他的興趣,放棄升學,看似是勇敢為自己獨立的決定而負責的行動,但也突然切斷了跟爸媽間的關係與連結,內心深處其實也充滿著擔心與害怕,擔憂著爸媽會怎麼想、怎麼看,會不會對我的決定很失望又難過。看起來是很「獨立」,也很重視自我需求的決定,卻也故意忽略了自己對「親密」的需要,讓心裡頭也帶來了一陣掙扎與矛盾的感受。

在理想的親密家庭關係中,當能平衡的「親密」與「獨立」時,是什麼樣子?又能帶來什麼正面影響呢?

二、平衡「親密」與「獨立」的家庭關係中,呈現的樣貌

互動中具有平等、區隔、開放和尊重的特徵

每個人在家中都具有同等的價值,也具有一樣的重要性,所以當分享事情時,都是能夠自由開放、自主決定,能區隔彼此個人的想法及感受,且是互相尊重與接納彼此的。

彼此都具有照顧自己情緒的能力

在理想的家庭關係中,互動時能注意到彼此的「親密」與「獨立」的需要,是能讓家庭的成員們感到安全的。因為彼此都能夠釐清自我的想法和照顧到自己的情緒狀態,是能夠暢所欲言、自在表達的,並且雙方都不會過度的情緒反應,而說出傷害到對方的話語。

願意開放且清楚說明自己的想法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在重視親密與獨立的家庭關係中,人人都是富有意願向他人說明、解釋的,所以當有一方想要表示親密,希望有更多的了解時,另一方也是願意分享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感受。

能勇於為自己發言、分享

家庭中是由各種獨特的人所共同組成,而每個人在家庭關係中趨向獨立的過程,在不失去親密的考量下,能適時地分享自我,也為自己發言,來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並同時尊重其他人跟自己的不同,有清楚的界線。

為了平衡家庭關係中的「親密」與「獨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在親密的家庭關係中,保有獨立的我呢?

三、在親密的家庭關係中,保有獨立的自己

如果想維持和家人的親密靠近,同時保有自我,那我可以試著:

適當的調節情緒,理解自我的需要,並清楚瞭解自己的期待

努力讓自己的情緒能夠保持穩定,辨別當下腦中的想法是什麼,盡可能理性、清晰地描述,讓語言表達跟行動更具有建設性,並為家庭關係中的情緒氛圍帶來適切且具體的影響。

在關係中保有對自己的觀察,不對他人有過度的期待

在家庭關係中,時時了解自己真實的想法、需要、感受與期待,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並對關係的另一方,表達適切合理的期待。

當他人不尊重或冒犯我的界線時,能夠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讓自己不衝動回應

有時不尊重或是冒犯界線是無心之舉,也可能受到行為背後的複雜原因所影響,讓自己多一些時間停留,去看見對方的困難與焦慮,自然能夠穩定住自己的情緒與狀態,不會做出衝動行為,更能對事不對人,有效溝通。

可以選擇要不要承接他人的情緒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而我們也可以選擇性地去承接他人的情緒,不需強制被要求地去接受他人的情緒反應。

情緒穩定時做決定,取代衝動時即時行動

經過謹慎、客觀的思考過程,會比單純靠感覺來做決定來得更貼近需求,也更可靠。如果遇到跟關係的另一方想法不同,或是受到對方的評價時,當下能經過情緒穩定而深思熟慮地去回應對方,會比感情用事、衝動地情緒反應,來得更貼近自己的想法,也更能表達真實的感受,一起聚焦溝通及共同討論。

在家人的關係中,學習如何不受到互動中的情緒支配所影響,並且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自由選擇地依從內在心裡的需要,來做出適合的決定並行動。不但能保有良好的家庭關係外,也能擴展至在親密關係及人際關係中,建立適切的親密感及展現真實自在的自己。


參考資料:
江文賢、田育慈等譯(2016)。解決關係焦慮:Bowen 家庭系統理論的理想關係藍圖。張老師文化。
江文賢等譯(2013)。Bowen 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一種思考個人與團體的新方式。秀威資訊科技。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