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風暴裡,找回自己的光,綻放生命新色彩

撰文/余卓穎

有人說:人生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意義。
那麼,面對不可控的事件,我們該如何調適自己,找回對生命的渴望呢?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爆發至今,防疫專家對它的了解還很有限,仍在研發有效的治療藥物和預防疫苗,繼續更新防疫資訊,病毒如同颱風般席捲而來,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及經濟損失。因此各國執行「邊境嚴管」措施、社區活動全面暫停、醫療資源變得短缺和緊張 …

這次風暴徹底顛覆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型態,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和距離,改變了人們表達關心的方式。

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我們最常做的似乎是待在固定地方隔絕接觸,大多數人除了必要的活動或工作外,其餘只能被迫待在家中,隨著獨處增加,彷彿時間多到不知該怎麼用,而習以為常的生活動力卻慢慢在遠離。在許多不確定未來發展的狀態下,人們都需要學習如何接受這次危機,如何面對內在的焦慮、恐慌、甚至孤獨感,因此學會照顧自己心靈顯得特別重要。

在風雨中,聆聽內心的聲音

自古以來,人們面對未知的事情會充滿好奇,期待未來會帶來什麼驚喜,使生活變得更有趣和精彩,使自己更有動力和享受每天的奇妙;然而還不夠理解自己,會引發對事情的不確定、對未知產生擔心和恐懼,使自己變得沒自信,沒辦法勇敢向前走。這一切的來源是對自己的認知是否清晰有關。

雖然在風暴中,我們彷彿失去了部分的自由,但同時也獲得身心休息的機會,讓我們可以重新認識和關心內在的自己,當越來越靠近自己,就可以為自己負起責任、學會真正的放手、做自己、找回在生命中重要的光和力量。

要如何關心自己?

要對自己好,要好好照顧自己

  • 在風雨中要讓自己好過: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有適當的休息,盡量保持生活的穩定性。
  • 允許自己感到負面的情緒:找到適合的放鬆方法來陪伴自己。(例如:感到煩躁不安,可以哭一哭、寫出心中的想法或感受、做運動,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內心的物體,泡泡熱水澡或沖澡,找出令人愉悅的事,與人談天等等。)

鍛鍊心靈復原力,面對負向情緒

  • 正向思惟:保持對未來的盼望,不要忽略在身邊的美好事物。(例如:嘗試多元彈性的角度看待事情,重新肯定個人的能力。)
  • 善用自己的優勢:培養自己個人獨特的強項和特質,給自己肯定,準備接受未來的挑戰。
  • 多運動:減少緊張感、增加心血管機能、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喪等好處。
  • 重構對壓力的想法:接受失敗和挫折的經驗,失敗是成功的必經之路,把負面的事情賦予新的意義。
  • 減少因訊息帶來的心理負擔: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關訊息的時間。(例如:每天接收有關訊息盡量不超過一個小時,在睡前不宜過份閱聽相關的訊息,避免因接收太多的消息而使自己心亂。)
  • 勉勵自己克服挑戰:讓自己保持信念和動力。(例如:告訴自己「這一次的難關,我可以應付它」、「雖然過程很辛苦、但它成為我成長的養分」等等。)
  • 建立支持的社交網絡:緊密和安全的人際關係,當面對壓力的時,會成為良好的情緒支持和力量。
  • 找到適合的放鬆方法來陪伴自己。
  • 探索宗教信仰或個人信念。

接納自己與理想生活的距離

除了自我照顧之外,我們也必須瞭解的是,這次疫情肆虐已是事實,每天的病毒感染者和死亡人數還是會持續增加,病毒有可能不會消失。面對著未來的不確定,我們更需要適應疫情時代的新生活樣態,學習接納世界回不去過往狀態的可能。

找回生命中的四道光

生命當中會面對很多不同的挑戰和困境,但在有限的環境之下,我們仍有許多的選擇與可能性。面對著不可控的事情,我們更需要找回內在的力量,讓自己勇敢的向前走。

  • 第一道光:感謝
    感謝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為我們所做的的一切,讓我們備受呵護。
  • 第二道光:和解
    請求對方原諒我們所做的過錯,也寬恕、原諒對方的錯,釋放彼此的愧疚,放下恩怨。
  • 第三道光:道愛
    對摯愛的親人,說出彼此的真心話,祝福彼此,表達關愛。
  • 第四道光:珍惜
    再次感謝親友出現在生命中,真誠的與他們相處,珍惜活在當下所擁有一切。

或許在現實中我們會面臨許多的生離死別,面對死亡無人享有豁免權,它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環,但因為有它存在讓我們學會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在有限的時空裡,好好享受每天帶給你的奇妙。

我們面臨一個強大的疫情風暴,會感到害怕、不想面對、不想看到、不想想到,但其實可以試著跳脫框架思考一下,雖然你我也不能預測人生的風暴或轉折,但我們至少可以選擇要如何過生活。

在現代的社會,每個人都追求更好的生活,常常忽略了自己的「心」,或許透過這一次的疫情,也讓我們可以停下來想想,問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麼?」

死亡是人生旅途的終點,但也是生命的起點,是無限的延伸和圓滿的連續。


考文獻
Steele, H., (2020). COVID-19, Fear and the Future: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Clinical Neuropsychiatry, 17 (2), 97-99.
Ozbay, F., Fitterling, H., Charney, D., & Southwick, S. (2008).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to stress across the life span: a neurobiological framework.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10(4), 304-310.
林蔚琪(2015)。喚醒生命的靈魂:在關係與生死間自我追尋之敘說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