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中的忙盲茫 — 談人際的親密與自主

撰文/尤欣悅

大一,小艾為自己規劃了大學的生活,但因為學姐熱情的邀請,所以小艾放棄了原本的規劃,參與了自己毫無興趣的社團活動,並爲此花了許多時間。就這樣過了一學期,小艾仍想要完成當初的規劃,便萌生了離開的念頭,可是又想起學姐説的話,而感到愧疚,最後選擇繼續留在社團。

很多時候,別人想要的不一定是我們喜歡的,但又礙於某些原因,所以我們不得不答應對方,並爲了別人的理想而「忙」起來。然而,壓抑自己卻會讓我們感到迷「茫」,爲了因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於是選擇「盲」從別人,殊不知,卻陷入忙、茫、盲的循環中。你會不會也好奇,爲什麽自己會有這樣的苦惱?這可能與「親密和自主」有關。

從親密和自主的角度,理解爲何忙茫盲

親密和自主是人的兩大基本需求,親密指我們能夠和他人建立穩定的關係,並享受被接納的感覺,而自主則指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並發展獨特的自己。但弔詭的是,我們卻往往被教導要在其中做出取捨。

正如我們都有愛與歸屬的需求,因此和他人連接的感覺能夠讓我們覺得幸福且安全,感受到「我是被需要」的價值感之餘,亦有足夠的能量去追尋另一個需求-自主。為了維持這種良好的經驗,我們小心翼翼地維護關係,不拒絕他人,以維護親密的需求。

可是,我們也有展現自主性的慾望,來證明自己「不需要依靠他人,也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然而,無法與他人連接的感覺會讓我們感到空虛,同時,這種不被需要的感覺亦會讓我們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為了處理這種不舒服的感受,我們只好先將親密放在第一位置、壓抑自己的渴求,殊不知,我們卻往往難以接受這樣的自己,產生更大的痛苦,最後選擇和自己變得疏離,讓自己掙脫必須從親密和自主做抉擇的痛苦。

如何兼顧親密和自主?

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法,讓我們和他人連結的同時,也能夠清楚表達自己。如何做呢?首先,我們要能夠看見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接著,我們需要練習承認它。

和自己建立親密感

你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呢?無可否認,我們需要別人的觀點來認識自己,但這樣的認識似乎也是片面且主觀的,畢竟每個人的解讀都有自己的偏好。可是,若要和自己建立親密感,那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不代表要將別人的建議全盤否定,而是帶著你對於自己的認識,去「選擇」哪些是你所認同的,哪些又是你無法認同的。無論如何,你在自己身上所看見的、所感受的,那都是真實的,並不會因為和其他人不一樣而消失。

調整和自己說話的語言

你平常都是怎麼對自己說話的呢?是挑剔的,還是鼓勵的話?你會不會也好奇那些不斷在自我批判的聲音從何而來?其實,它們來自於過去那些批評我們的人。以小艾爲例,學姐認爲小艾的離開是不負責任的。小艾雖不贊同,可是又不自覺質疑自己、批評自己,最後强迫自己留下,以成爲一個「負責任」的人。其中,我們不難看見小艾將學姐批評自己的聲音學了起來,成爲自我對話的語言,甚至强迫自己改變。可是,捍衛自己的權益真的就是不負責任嗎?試著對自己溫柔一點吧!這可以讓我們脫離別人看我們的框架,並試著理解自己,因為唯有自己才是最認識自己的那個人。當我們開始願意溫柔地對待自己,才會相信「我是夠好的」。

為自己發聲

練習為自己發聲,能藉由「捍衛自己權益」的這個過程,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勇敢地去感覺自己的重要性。也許,在過程中仍會浮現許多的小劇場,而這些都是我們一直想要避免的事情,然而,在習慣隱忍自己的感受,經歷配合別人的同時,我們亦失去了自己的重要性。試著為自己發聲,給別人看見我們的機會,也給別人認識你的機會。

說「不」,除保護和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外,其實也代表你願意信任對方,讓對方認識真實的你。或許對方不願意接受你的感受,但那也不是你的錯,因為你僅是表達出你的立場,而對方和你不一樣,僅此而已。所以,藉由上述的練習,讓我們先認識自己的感受,才能有立場拒絕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事情,並表達真實的自己。在練習自我接納的旅程中,或許你會發現自我評價的聲音不斷跳出來干擾你,若你願意察覺它、面對它,其實也代表你看見了、聽見了自己的聲音,這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改變不一定需要單打獨鬥,也許你可以找一個你信任的人,陪你走過這一段歷程,見證你的成長哦!


參考文獻
Edward Teyber, Faith Holmes Teyber 著(吳麗娟、蔡秀玲、杜淑芬、方格正、鄧文章譯)(2017)。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雙葉書廊。
周慕姿(2017)。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寶瓶,台北市。